我是得的躯体化障碍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06-4-22 16: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得的躯体化障碍吗?
保密 | 0个月
2006-04-22 16:12:00
1人回复

健康咨询描述:
我61岁,2-3年前开始发现早上起床后头脑不清醒,10点后又想睡一下就好些,记忆力差了,头部尚无不适感觉。CT检查意见:考虑脑萎缩。吃脑通,西比灵,尼莫地平等,无什么效果,8个月前头部开始有症状,有不适感,头部有紧迫感有时感到头昏,太阳穴处有压紧感,静下来感到头部有脉搏跳动的感觉。又做一次核磁共震,是脑皮质萎缩。脑血管多谱勒检查了,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轻度收缩。又做了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提示:颈动脉椎动脉流速降低。放射检查有颈椎病,腰椎退行性改变,血液检查是好的。眼底检查动脉硬化情况,轻微有点。基于这些检查,门诊开的药脑通,西比灵,尼莫地平等,无什么效果,中药也吃了一些,没有什么作用。在职工医院住院治疗,认为是脑供血不足,按扩管护脑治疗,用药有葛根素,活脑灵,脑蛋白,饱二磷胆碱。近20天治疗,没有效果出院。出院后服中药一段时间,也没有效果。于是到市里一家大医院去看专家门诊,同样是这些检查结果,专家又检查了眼底等,得出结论大不相同,是躯体性障碍,开了西普妙,(适应抑郁性精神障碍的用药)。已服咬6 天,没有效果,看来这次治疗也没有希望了。自我感觉症状加重,心跳比以前快了,一般安静下来也有80多跳,白天睡觉起来常感心跳加快,有时达90 多下。请那位懂的行家,邦我会诊一下,我这到底是什么病,吃什么药才能有效果?谢谢了!
(血压一般不高,近来有时稍高于临界值,现在服降压药,控制在正常范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4-22 16: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躯体化障碍躯体化障碍是指心理问题或被阻抑的心理冲突以躯体症状或躯体反应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分析学说认为,躯体化障碍看作是一种潜意识过程,借此一个人将自己的内心矛盾或冲突转换成内脏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从而摆脱自我的困境。躯体化障碍的患者非常关心和担心自己的各种主观症状,往往还有夸大,这与单纯表现模拟神经系统疾病的转换性障碍者漠然处之刚好相反。本症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化,体诉繁多而无器质性病变,症状涉及许多系统,具体表现如下。(1)转换性症状或假性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吞咽困难、失音、失明、复视、视物模糊、昏倒或意识丧失、记忆缺失、癫痫样发作或抽搐、行走困难、肌肉乏力、尿潴留或排尿困难、异常皮肤感觉等。(2)胃肠道症状:腹痛,恶心,呕吐,不能耐受某些食物,腹泻,便秘等。(3)性心理症状:性欲冷淡、性交时缺乏快感、性交疼痛、阳痿等。(4)女性生殖系统症状:痛经、月经不规则、月经过多,整个妊娠期出现严重呕吐,不得不住院。(5)疼痛:背、关节、四肢、生殖器等部位疼痛,排尿疼痛及其他疼痛等。(6)心、肺症状:气促、气短、心悸、胸痛、头晕等。(7)虚弱衰竭及过虑:过分担心年龄、体重、皮肤、斑疤、水肿及性功能等。躯体化障碍诊断、鉴别本病的诊断应注意以下几个特点。(1)有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诱发因素,其中心理因素在医生启发下可能会充分暴露出来;(2)症状繁多,但含糊不清,涉及多系统,病程至少2年,患者为此而不安,到处求医或服药;(3)不断拒绝多位医生关于其症状没有躯体病变解释的忠告和保证;(4)症状和其所致行为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和家庭功能损害;(5)患者常借这些症状来应付精神压力,表达困扰,而家庭、学校、社会常间接地、不自觉地扮演了支持角色;(6)病人可获得“社会性收益”,而另一方面却又增强了原先的心理生理症状。躯体化症状不仅可见于癔症,在其他障碍中,如抑郁症、焦虑障碍、心因性疾病、恐怖症及躯体性妄想的精神分裂症者中也常见,有时可由于医源性因素所造成,应特别警惕。不可因为有某些心理因素而忽视了真正躯体疾病,以致造成误诊或延误治疗。要进行各种检查,但要遵循必需及舍繁就简的原则,过多的检查也是不必要的。有时仔细的收集病史与体格检查比各种检验更为重要。有些有躯体化倾向的患者,由于过多地接受检查,从而增强了暗示与自我暗示,反而会增强病者的躯体化症状。躯体化障碍治疗心理治疗和各种松弛疗法是常用的,也是重要的,但疗效如何,取决于患者对医者的信任程度以及医者的态度。如有些患者见到某医生后称“见到你老先生我的病已好了一半”。另外祖国传统医疗中的各种松弛疗法,有很多可取之处,如梳头抹脸摩身、倒退步行、推拿、按摩、练气功、打太极拳等都可采用。药物治疗,如有抑郁症状者可用抗抑郁药。焦虑状态突出者可辅以抗焦虑药物。如有心悸等症状者可用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等。安慰剂有时也同样有效,但如果一旦被识破,则影响今后各种治疗。药物治疗不但要注意到药物性能等药理作用,而且剂量如何增减以及服用时间等也非常重要。用药问题,在掌握原则的基础上,要注意个性问题即灵活性。药物应用不但有技术问题,还有个“艺术”问题,有时同样药物,只要易其包装,换其外形,调其颜色,结果疗效却不同,这就是“药物心理”,对躯体化障碍者特别敏感,这些患者多有对感觉、对外界反应敏感的心理特征。此外,中医药治疗,若能辨证论治得当,则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中成药有时不如汤剂佳,这不能仅以“心理作用”解释,中药确有独到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