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写书古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6 | 2007-12-16 11: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名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名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涯苦作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2-16 11: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赏析: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做学问的道理。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我们在理性的思辨中,得到教益。【注释】 示:教导; 子聿(yù ):陆游的小儿子; 遗:保留 浅:肤浅,浅薄; 绝知:彻底弄清楚; 躬行:亲自实践。 【解说】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其中当属被世人津津乐道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子聿是陆游的儿子。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忘我置之脑后,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这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 诗的前两句,作者讲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从古人做学问入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此乃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作者谈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他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这是学者的一种“躬行”,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他的独到见解,不仅在古代,对做学问、求知识之人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仍然具有较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注释】 示:教导; 子聿(yù ):陆游的小儿子; 遗:保留 浅:肤浅,浅薄; 绝知:彻底弄清楚; 躬行:亲自实践。 【解说】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其中当属被世人津津乐道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子聿是陆游的儿子。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忘我置之脑后,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这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 诗的前两句,作者讲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从古人做学问入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此乃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作者谈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他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这是学者的一种“躬行”,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他的独到见解,不仅在古代,对做学问、求知识之人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仍然具有较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2-16 11: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2-16 11: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2-16 11: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名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2-16 11: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名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2-16 11: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冬夜读书示子聿》 年代:【宋】 作者:【陆游】 体裁:【七绝】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示:教导;子聿:陆游的小儿子;浅:肤浅,浅薄; 绝知:彻底弄清楚;躬行:亲自实践。【解说】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其中当属被世人津津乐道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子聿是陆游的儿子。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忘我置之脑后,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这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 诗的前两句,作者讲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从古人做学问入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此乃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作者谈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他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这是学者的一种“躬行”,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他的独到见解,不仅在古代,对做学问、求知识之人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仍然具有较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观书有感
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第二首
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注释: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鉴 : 镜子。 徘徊:此处指来回闪动。 渠 : 它,指方塘。 出处:中华诗词-南宋-朱熹 赏析: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介绍:【作者】 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 进士,任同字主簿。淳熙时,曾知南康军,提举浙东茶监公事,光宗时,知漳 州,入为秘阁修撰。宁宗初,官焕章阁待制。后被人攻击为伪学,落职致仕。 所著《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今存。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 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那得,怎么会。如许:这样。 ④蒙冲:战船。一毛轻: 轻如一根羽毛。 【品评】 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这有 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 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 胜的。(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 哲理诗。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 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 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 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 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句无束,自由自 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已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 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诗词贡献者:关大掌柜、才思才情、O张无忌0、 枫叶T知秋、lizhongzhi000、ninafis、羽盗、⑨④好人、awed08816、友谊蛋蛋、guqinlin4、Q471792205关于本词条的评论(共48条): 查看更多评论>> ·顶
绚丽豪壮
12-16 15:16 ·参考资料: 1.【作者】 2.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 3.进士,任同字主簿。淳熙时,曾知南康军,提举浙东茶监公事,光宗时,知漳 4.州,入为秘阁修撰。宁宗初,官焕章阁待制。后被人攻击为伪学,落职致仕。
水晶※柠檬汁
12-15 09:08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