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 养生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4 | 2010-2-27 21: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些东西都很垃圾 比如 鬼谷子都死 老子 都死了这足够证明 他们的方法是不正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0-2-27 21: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出发点是好的 但做出来是不太对的
他的这方面故事基本上没有的 民间的鸟文字就更不用说了 多为扯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0-2-27 21: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狗撒尿的时候总是要翘着一条腿,为什么?还有,为什么人们把那些狐假虎威,帮地主老财为非作歹的人唤成"狗腿子";而不叫"狼腿子"、"虎腿子"呢?这里面有个故事,而且是黄县鬼谷子的故事。鬼谷子何许人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绝顶聪明的,自学成才的医生。简直就是个"神医"。传说很早以前,黄水河两岸只有两户人家。河东这一家,生了个儿子;河西这一家,生了个小闺女。河水浅浅,岸柳青青,两家和睦相处,虽说河西这家外出经商,把金钱看得重了些,但不妨碍邻里往来。两个孩子从小在一起玩耍,真的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了,男的出息成一个眉清目秀的小伙子,女的出落成一个花容月貌的大姑娘。两人就自然而然地相好了,私订了终身。不料闺女家里要用女儿攀高枝,高低不允这门婚事。把女儿关在家里,再也不让他们相见了。那男的想这闺女,得了想思病,很快,喊着闺女的名字咽了气。女的听说男的因她而死,就天天到男的坟上去哭。哭着哭着,便看到坟上长出一棵谷子来。闺女就用眼泪去浇灌它,那谷子便长得风快,不几天就成熟了,沉甸甸的谷穗好喜人。闺女把谷穗取下来,放在手里轻轻一搓,金灿灿的谷粒发着锃亮的光,馋得那闺女回家之后,便马上熬米汤喝了,喝了米汤之后,这闺女就有了身孕,生下一个男孩,就起名叫鬼谷子。鬼谷子从小聪慧过人,书一念就会。先生让他读《三字经》,根本不予讲解,只让死记硬背;还是一天只背一段。哪知他下午就背得滚瓜烂熟了,私塾先生大为惊诧。岂知,更让先生惊诧的是,小小年纪的鬼谷子提出了怪问题:"先生,这《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为什么不说'性本恶'?而且,'性本恶'是荀子说的,荀子与孟子同列先贤,先贤们怎么各执一端呢?"问得老夫子张口结舌,老先生只能恼羞成怒地把他赶出了书房——如此怪诞小儿,老夫教不了啦!鬼谷子只好自己找书来读。他对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黄县地里能找到的药书着实不少,他全都看了,记在心里。并上山采药,渐渐地也给人治病,常了,名声远播,遐迩闻名了。方圆几百里都知道黄县有个神医鬼谷子,专治疑难杂症。无名肿毒、疮疖瘤疔之类,是手到病除。到他家治病的人真是不绝于途,天天从大清早开始,就是塞破了门的病人等候他诊治。再说外县一个县官,腿上长了一个怪疮,痛得钻心。他找了不知多少医生都无能为力。县官急了,最后就把找医生这件差使交给了一个衙役。这衙役平日里总是表白,他对主子最忠心,仗着主子的信任为非作歹也有恃无恐。这次县太爷就说了:"你要找不到好医生来,看我不新帐老帐一起算!"衙役知道,他有不少把柄在县太爷手里,愁得饭茶无心。他新娶的夫人便问原故。听后媚态地一笑:"这还不好办吗?你是整天光顾钻女人堆了,竟然不知道黄县鬼谷子的大名。只要把他请来,保准一治就好,县太爷准会赏你的!"衙役果然去找鬼谷子了。不过,他可不是去"请",他习惯了拿铁链子,水火棍去押人。这次到了鬼谷子家,只见看病的人在门外排了好长的队,就挥动水火棍把人都撵开了。鬼谷子一看,这人怎么如此不讲理?就说道:"都是从大老远的地方来的,来一趟不容易,你怎么好——""岂有此理!"衙役先自火了,"我要请大夫给县太爷看病,这些庄户孙算什么?""你找谁?""鬼谷子。""我就是。不过,我得看完这些病人。""哼!你不知道'灭门的知县'吗?"衙役不由分说,给鬼谷子套上锁链,拉着就走。他简直把鬼谷子当成犯人了。到了县衙,见了县官。看了病,鬼谷子便说:"父母官这病好治。"一听说病能治好,县太爷立即将鬼谷子待为上宾,请教治病的方法。"这很好办,把你的这条腿割去,然后再找个对你很忠诚的人,将他的腿剁下来,接到你的腿上就行了。"鬼谷子这么说着,就扫视了衙役一眼,心里话:我看你再如何横行霸道。县太爷立即接话说:"不难,不难!他就一再说对我最忠诚!"县太爷指定了衙役。那衙役的腿马上被剁了下来,鬼谷子给接到县官腿上,吃了点药,好了。衙役可怜巴巴地说:"老爷,我就一条腿怎么办呐?"然后又乞求鬼谷子。"神医,你可怜可怜我吧!"鬼谷子说;"好吧,叫人找一条全身没一颗白毛的大黑狗来。"不多时,大黑狗找来了,鬼谷子就剁下大黑狗的一条后腿,接到了衙役腿上,衙役也能走路了。所以那些跟在权贵者鞍前马后,跑得颠颠的衙役之类,都只有一条人腿,人们准确地叫他们是"狗腿子"。"狗腿子"的雅号就是这么来了。大黑狗也泪眼汪汪地看着鬼谷子。鬼谷子又叫人弄来泥和水,调了调,给大黑狗做了条泥腿。接上去,吃了点药,大黑狗也能跑道了。只是在撒尿的时候,不得不把那条后腿高高地撂起来,生怕被尿尿湿了。没办法,那是条泥的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0-2-27 21: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鬼谷子鬼谷子一书主要用于是纵横家,现代说法就是公关。著名弟子有苏秦,张仪,历史上非常厉害的人物。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而《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东周列国志》中有段关于《阴符》的精彩描写。当年苏秦辞鬼谷子下山,尽破家财得黄金百镒,黑貂裘衣一件,治车马仆从,遨游列国 ,访求山川地形,人民风土,得天下利害之详。然而如此数年,未有所遇。其时钱财以尽,只得回家。回家后,一家老小尽责其之。妻不以其为夫,嫂不以其为叔,母不以其为子。绝望之余,想起鬼谷子之临别赠言:「若游说失意,只须熟玩《阴符》一书,自有进益。」于是苏秦乃闭门探讨,务穷其趣,昼夜不息。夜倦欲睡,则引锥刺股,血流满足。如此一年,于阴符有悟,乃将列国形势,细细揣摩,天下之势,尽在掌中。后又出游列国,成功于燕、赵。随之又将六国合纵,共同抗秦,建立不朽功绩。此电子文本取自萧登福先生之《鬼谷子研究》〔文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
盛神法五龙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得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 。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 ,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穷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生受于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 ;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穷,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逃邙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养志法灵龟
养志法灵龟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故心气一则故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识分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实意法腾蛇
实意法腾蛇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神策生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心遂安 ,心遂安则所行不错,神自得矣。得则凝。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固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率之交会,听之候也。寄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寄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故寄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 ,定志虑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分威法伏熊
分威法伏熊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也。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知形势。------------------------------《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散势法鸷鸟
散势法鸷鸟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无间则不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可神肃察也。------------------------------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转图法猛兽
转图法猛兽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意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用转圆而求其合。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损悦法灵蓍
损悦法灵蓍损悦者,机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 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悦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辞。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悦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悦者,誓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大意要使神灵之气盛大就要效法五行中的神龙。人的精神旺盛是因为它聚集了心、肝、脾、肺、肾五脏的精气,神是五气的首领,心是神所居住的地方,道德是使人称之为人的因素。盛养神灵之气,是要遵循自然的大道的。道是天地万物的开始,一是道的开端,万物是因为道的作用而出现的,天地是因为道的作用而生成的。道包容无形、化育万物之气,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人们看不见它的形状,也不知道它的名字,于是就称它为神灵。所以道是神明的本源,它的变化是从一开始的,用德来养育人体的五种精气,心就能纯正澄明而不迷惑了,心境纯正澄明不迷惑,就能产生并领悟术。术,是从神所居住的地方产生并按照心气所运行的道路而运行的,神是引导它运行的使者。人身的九窍及目、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事等十二器官,是五脏之气的出入口,心是它们的统帅。
自然的大道来自自然,能够通晓自然之道而存养本性的人,就是得道的真人。真人,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而通晓自然之道的真人,是通过修炼内心才明白自然的大道的,这就是成为圣人的前提。圣人,是通过以一来推算而明白一切道的。所以人都是从一产生的,人生成之后就慢慢的了解世间的万物。人能认识各种事物的种类、根源,是依靠于九窍的相互配合,如果根据九窍还无法通晓,人就会陷入迷惑,迷惑到达心阻塞了术的运行,术就一定会有不通畅的地方。一旦它通畅了,五脏的精气就能获得补充,努力的贮藏五脏的精气,这就叫做化育。化育五脏的精气,生出志气、思虑之气、神气、德气,神气是它们的统帅。人能安静平和,是因为懂得养气,善于养气就能使人平和。志、思、神、德四气不衰退,威势就能通达于四面八方,就没有做不到的事。保存贮藏这四种气,就能使道德的修养、心境的修炼归于自身,这样的人就是名副其实的真人。真人,与天同在,与道合为一体,执守一而创造万物,怀着天道自然之心,运用道德来养育五种精气,顺应自然之道,在不知不觉中包容志虑、思意,就可以施行威强的手段。学习道艺的人如果能够通达此道,神气就会强盛,就能培养坚定的心志了。
心五行属火,旺于四、五月(农历),色主赤,苦味入心,外通窍于舌,出汁液为汗,在五志中主喜,在身主血脉,所藏者神,所恶者热。所以一旦心有病,就会出现心悸、惊惕、谵语(说胡话)、神志昏迷、喜怒无常的症状。面部赤红,是因为心热的缘故;喜欢苦味,是心气不足;怔忡善忘的,是因为心气虚弱。心出现病症,外在的表现是舌焦苦不能辨味,咽喉不能分辨五谷的味道,无缘无故的烦躁,口生疮或伴有口臭,手足发热,心火过旺。
心是人体各脏器的统领,胃消化水谷的精气后由脾将精气输送到全身,各脏器吸收了水谷的精气才能正常工作,居于心中的神气是其余四脏精气的统帅。天地间阴阳二气不断运转变化,五行元素相互辅佐、制衡,使得天地间的万物都保持着相对平衡,这就是自然的常道。术,就是认识自然、与自然和万物生灵交流的方法。人修炼内心,其实就是为了提升修养,培养道德,革除后天积累的恶习,返还人善良、正直的本性。人的修养高了,心胸就会豁达,心胸豁达了,就不会因为小事而耿耿于怀,心中就不会淤积仇怨,也就不会因为淤积了仇怨而迷惑纯正澄净的本心,也就不会感到烦闷了。心不烦闷,精神自然就清爽了;心胸豁达,精神清爽,思虑就通畅;明白了自然的常道,道德高深,思虑通畅,就可以培养心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0-2-27 21: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在大学里做的讲座,看看对你有帮助没?老子是先秦时代杰出的思想家,也是道家创始人,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养生家。《史记》中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吏也。”“老子百有六十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老子做过周朝王室的守藏宝之官,负责征集、保管和整理周王朝及诸侯典籍。说老子享年160余岁,或200多岁,不论是否属实,但老子的长寿是无可怀疑的;我们可先说孔子(因他的出生年月有证可查)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卒与公元前479年,享年72岁,孔子曾问“礼”与老子,也就是说孔子是老子的学生,然后专家推断出说老子比孔子年长近30岁,而且老子比孔子死得要晚,故可得出老子是一位最少超过百岁的寿星。老子的著作《老子》是道家学术精华的总结。《老子》全篇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三十八至八十一为德经,所以又称为《道德经》(到唐玄宗时代,才尊称为‘道德经’。唐朝是李家的王朝,国姓为李。李渊是推翻是隋朝的统治,才得以一统天下,在老百姓心中,李家不是‘正统’,为了神化他们的‘合理化’,君权神授吗,所以抬高老子,就因为老子姓李,而且是一位名人。);全书共五千余言,又名《五千言》。《道德经》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养生保健到为人处事,从政治到军事等等无所不包,拿常用的一句古话概括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可以说《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母经”。随着历史的演变,老子的学说几乎遍及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帝王术、兵术、丹术……乃至史、法、儒…等诸家学说皆可在《道德经》中找到立论的理由,“内道外儒”已经称为中华文化的基本模式。道家的养生方法,历来为人们所重视。《道德经》被视为中华民族养生保健知识的经典著作。以至于,古代许多帝王经常希望通过道士们找到“长生不老”之术(秦始皇是这样,英武的唐太宗李世民也逃脱不了对长生不老追求的这一怪圈,以致于金丹中毒而死)。“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但是老子的养生保健观确实能延年益寿,对于今天的我们追求高品质生活,也确实有使用价值。那么,今天就让我和大家一起来领会领会老子与2500年前就提出的科学养生观。以下是我对《道德经》的养身保健思想作的简单介绍。一、“味无味”的营养观什么是营养?“营”是“谋求”,“养”是“养生或养身”。“营养”一词比较完整的定义为:机体通过摄取食物,经过体内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作为构建机体组织器官,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过程(见中国营养学会编的《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我们每天都要摄取大量的食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称为“营养素”。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有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其中前三者因需求量大,在膳食中的比重大,称为“宏量营养素”;后两者因需求量相对较少,在膳食中的比重较小,称“微量营养素”。营养是健康的基石。道家养身保健非常重视营养问题。“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41章)“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式处理事务,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所谓“味无味”就是吃任何东西都不要去知其味。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我们吃东西的时候,总是去品偿滋味,好吃的就多吃,不好吃的就不吃。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偏食的习惯。偏食容易破坏膳食平衡,导致人体营养素缺乏,对健康非常不利。大清王朝的康熙皇帝,对医学颇有造诣,素有“医生天子”之称,他就非常强调饮食对健康的作用,反对随意摄取,主张合理饮食,强调“适可而止”“所好之物,不可多食”。儿童偏食,容易导致发育不良。成人偏食,容易导致各种慢性病的发生。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就是由于人们过多吃盐,吃油腻的食物,吃大鱼大肉引起的。有些年青女性为了美丽,养成偏食素食的习惯,结果常常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现代营养学认为:营养要全面,膳食要平衡,关键是要将糖、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维生素、微量元素这些基本营养素按比例均衡摄取,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如何做到这一点?必须防止偏食的发生。如何防止偏食的发生?老子告诉我们“味无味”,吃任何东西都不要老是去品偿滋味。要知道人类进食的生物意义就是为身体提供新陈代谢的营养物质,而不是去满足“口舌之欲”。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进食的时候,就应该提醒自己:不管好吃不好吃,有营养的就应该吃;不管荤食素食,对健康有好处的就应该吃;我们是吃“营养”,而不是吃“滋味”。长期坚持这种自我提醒,就能帮助我们除掉不良的饮食习惯,逐步达到营养全面,膳食平衡。老子为我们战胜偏食提供了一个好处方——“味无味”。二、“动而愈出”的运动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万事万物都包含有对立存在的两种势力:阴气、阳气。阴气和阳气因冲气而在人体内得到平和、统一。”就是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阴阳物质结合而成的,要达到健康状态,必须阴阳调和。要达到阴阳调和,必须要有气的冲动。好比方说:地球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大气层中气的冲动——风,雨水就不会均匀分布,一些地区如赤道附近就会涝灾成患,而内陆地区就会常年干旱。人体要健康,必须要精气的冲动,气冲阴阳可调和。那么如何让精气冲动起来呢?“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5章)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的阴阳两气是同一的意思。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所以口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门户。由此可以看出这“谷神”就是阴阳两气构成的“精气”的代名词,同时也说明了精气是有结构的,这就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第5章)这就是说天地之间的人,就象一个大风箱。精气在人体这个大风箱中是如何运行的呢?“虚而不出”,精气的运行是虚静而不屈服的,就是指精气在人体内运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多数时是感觉不到的。而且没有任何东西能使它屈服。换句话说,精气的运行不会屈从于人们的命令。你让它向东,它不会向东;你让它向西,它不会向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精气是不随人的意念而动的。 “动而愈出”,运动的越快,出精气就出得越多。老子认为人身这个风箱运动得越快,精气出动得就越多。据此可见,老子认为运动可以让精气冲动起来,精气冲动可调和阴阳平衡,有益健康。这种运动健身观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健身观,是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实践相符的——真正长期对人体健康有效的健身方法还是运动,这同“认为意念可以调动精气运行”的唯心主义健康身观是截然不同的。比如我们身上发冷,出去跑十分钟,多数人身体就会发热。这是由于运动了调动精气运行,人体气血循环加速。如果相反,坐下来用意念调动,可以肯定多数人身体不会发热。那么老子提倡的运动是一种什么运动呢?“守中”!“坚守适度的原则”。可见老子提倡的是一种“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也就是说,在运动的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况。简单说,是指任何富有韵律的运动,其运动时间较长(约15分钟或以上),运动强调在中等或中上的程度的运动。是不是有氧运动,衡量的标准是“心率”,心率保持在150次/分的运动量为有氧运动。这种运动,氧气能充分酵解体内的糖分,还可消耗体内的脂肪,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调节心理状况和精神状况。如果您想通过运动来减肥,那建议您选择有氧运动,像:跑步、骑车、跳绳、散步、打拳、舞剑,做健身操……三、“专气致柔”的放松观有营养,有运动,还不能完全达到健康状态。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在专门调动精气的过程中,身体要柔软,要彻底放松,像婴儿一样。”老子认为要健康,还必须经常放松身体,劳逸结合。当人体肌肉处于松驰状态中,经脉就不易被肌肉所压迫,经脉就比较通畅,精气运行阻力就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43章)“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驾驭和征服最坚硬的东西”。当我们身体达到最柔的状态时,经脉非常通畅,精气就可以在人体最坚硬的脏器中间奔骋。骨头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如果我们充分放松,骨头里、骨髓中都会有精气畅通无阻的运行。那么还有什么“气滞血淤”之类的病痛能够难倒我们呢?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76章)“柔弱:指人在刚出生时形体柔软。坚强:形容人在死后形体僵硬。”“即柔和之气为人体最有生机之气,就像那初生的婴儿生机盎然,朝气勃勃;而死亡的东西是僵硬的,僵硬总是与死亡联结在一起的。由此可见,人们在养生过程中,不宜逞强于做某事,应当炼就至柔之气。”当然这种放松,不光是形体的放松,还应有心理的放松。心理过度紧张,也会引起肌肉僵硬,阻碍气血循环。身心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形体的放松,有益于缓解紧张的心情;心情轻松愉快,也可避免肌肉紧张僵硬。身体和心理都彻底松驰,才是老子放松观的核心。对于心理放松的办法,老子提出了“涤除玄览”的观点。关键就是要消除一些空想,消除那些达不到的欲望。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为无为,事无事”的办法,不勉强做任何事,凡事顺其自然。这样就可消除心理紧张。否则达不到的欲望多了,就会“能无疵乎?”——心理过度紧张,搞得人痴痴呆呆,出现心理疾患。四、“知之不知”的疾病观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吃五谷杂粮,既使身体保养得再好,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各种伤病的威胁。如果感染了疾病,应该怎样对待它呢? “知不知,上。”知道自己患了病,只当自己没有病,这是最好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得了病不要背思想包袱,不要过分紧张和悲观,保持轻松乐观的心情,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相反“不知知,病。”不知自己有没有病,稍有不适,就怀疑自己患了绝症,过分紧张,这是影响健康最坏的毛病。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就是这样,由于过分害怕疾病,使原来很轻的病加重。有的根本没有病,想都会想出个病来。所以,正确的疾病观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最高明的办法就是对疾病采取“知不知”的态度,不过分紧张。当然不紧张,不是要你不治疗。该吃药的要吃药,该休息要休息,该改掉不良生活习惯的要改。只有这种“战略上藐视疾病,战术上重视疾病”的态度,才会最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所以老子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所以很少生病,就是因为他们不想疾病,不想它好,也不想它不好,根本就不紧张它。所以圣人很少生病,有病也好得快。综上所述,老子的养身保健观许多是同现代医学、中医学、营养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学、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不谋而合的,是一种科学的养生观。两千年前的老子,在落后的奴隶社会能有这么多超越时代的科学观念,我们不能不感叹老子是一位伟大的哲人,不能不感叹,《道德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无愧与中华文化的“母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