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这两条老街,你真的了解?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21-9-7 0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 谷桔 冯叶 罗韬 湘潭在线
编者按
一座城市里,总有那么几条古街古巷,静静地蹚过岁月的长河,收藏着这座城市最动人的过往和最真实的当下。在历史底蕴深厚、名人灿若星河的湘潭,更是不乏这样的古街。
湘潭临水而建,因水而兴,集合了湘潭祖辈人最浓厚记忆的洛口老街、窑湾老街,都在水边,在那个名满天下的“千里湘江第一湾”的旁边。信步游走其间,至今依然可见寂寞的码头、参差不齐的石板路、摇摇欲坠的小青瓦,还有风采依旧的望衡亭、唐兴桥、潭宝汽车站等。
这些写满悠久人文商业文化和时代建筑特色的印记,又不禁让人想起那些消失了的吊脚楼以及商铺林立的繁华。如果你来到这里,脚步可以再慢一些,也许,你脚下的土地正是杜甫吟诗的地方。
窑湾古街
历史与今天的对话
时序已经接近白露,骄阳依然当仁不让,以至于下午三四点的窑湾少有人闲逛。与很多老街的窄巷子、石板路、旧房子不同,窑湾已经走出了“失意”,变得宽阔而热闹。晴好的下午来这里,是极为明智的选择,天空把湘江染成了蓝色,夕阳西沉,大片飞檐翘角仿古建筑渐渐披上了晚霞。让人想起毛泽东给萧子升的信中所描述的湘潭:“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迩,有如画图……”
这里的美绝不止眼前的斑斓。
回眸
窑湾在哪?湘潭人定会给出一个响亮的答案。
湘江南来,在湘潭转而向西,途中有涓水和涟水汇入,又渐转北流,划下一道优美的弯弧“U”。大约在“U”的左下角偏上一些,就到了窑湾,锦石(亦称壶山、陶公山)的阻碍使主水流回旋冲向南岸,造成北河道水深流缓,形成天然良港。湘潭人给这个“U”取了个霸气的名字——千里湘江第一湾。
与“千里湘江第一湾”的霸气相比,江畔的窑湾也毫不示弱,以丰富的人文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湘潭最深的牵挂。
得天独厚的位置,注定了窑湾的不凡。据史料记载,窑湾古街立于秦代,建制于晋代(公元313年),明清时这里商业发达,常见“万商云集、千帆林立”的商业盛景。
窑湾也留下了历朝历代众多名人的足迹,面对眼前的湖光水色街景,他们或踌躇满志,或意气风发,或慷慨激昂:晋代名将大司马陶侃把军队驻扎在此;唐代中书令、武周时期的潭州(长沙)都督、书法家褚遂良大笔一挥,将这里的“石头寺”改名为“大唐兴寺”,尽抒心系大唐之忧思;高僧智俨曾长期主持唐兴寺,圆寂之后寺内兴建智俨塔,引得刘禹锡为之撰写碑文;“诗圣”杜甫来了,那篇《发潭州》写道“岸花飞送客”“褚公书绝伦”,是对褚遂良“大唐兴寺”书法技艺的高度赞赏;曾国藩在这里创办船厂,湘军打赢第一个胜仗;近代以来,毛泽东、彭德怀、齐白石等都曾在此驻足。
湘江北去,风流人物都化作了历史书上的方块字,但历经1700余年的沧桑巨变,窑湾还是那个窑湾。
街口的望衡亭建于民国时期,散发着浓郁的西式亭台风格,登上望衡亭未必看得见遥远的南岳衡山,但湘江美景尽收眼底;继续向前会遇见城区最古老的石拱桥唐兴桥,桥栏柱上的狮、象、鹿、猴、兔等动物石雕形态各异,其雕刻种类之丰富在全国都不多见;街尾那个圆碉堡状的潭宝汽车站,更是见证了湘潭人敢为人先的气质,百余年前,它就刷新了多项历史纪录,是我国首个实行人车分流的车站、湖南早期最大的汽车站,成为中国公路发展初期的一个缩影。还有书写“江山胜迹”四字的摩崖石刻、陶侃何腾蛟二墓、李柳染堂等,它们均被列为省级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每一处都值得细细品味。
将这些苍老历史一一搂在怀里的窑湾古街,不仅走进了杜甫的《发潭州》,也走进了清代周翼嵩的《湘潭竹枝词》,“陶公片石傍江隈,俯瞰波光一鉴开。时有渔姑飞棹去,船头打得鲤鱼回”,古窑湾的景象从未离我们远去。
传承
然而,窑湾又是一个新窑湾了。
那些名胜古迹一点都不寂寞,随意抬头就能找到味蕾的现代解锁方式,甜蜜丝滑的奶茶、外焦里嫩的臭豆腐、包裹着惊喜的梅菜扣肉饼、让人大汗淋漓的麻辣……这还只是小吃街的一部分,旁边还有游乐场、小地摊、休闲酒吧街等。成熟的配套设施、不定期举办的文化活动,吸引情侣在这里散步、孩童在这里嬉戏,窑湾的白天和夜晚都活力满满。
2018年9月以前,这里是另一番景象。经过1700多年的风吹雨打,窑湾古街的落寞破旧是不可避免的,在保护街巷传统风貌和历史建筑的前提下,湘潭市利用现存历史遗产、人文资源,将窑湾建设成整体风貌格局保存较好,富含湘潭文化内涵、反映湘潭传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街区一共有三期,望衡亭至潭宝汽车站是已建好的第一期。于是,原来破败的老房子被新式仿古建筑所替代,窄巷子变宽了,沿江一侧保持开敞,又现明清滨水商业盛景。
为了保留对老窑湾的怀念,新窑湾“金东便利店”那栋房子是在原有基础上翻新的,潭宝汽车站旁设有以瓦片铺就的地面,那里的瓦正是老窑湾的瓦。但不管窑湾换了怎样的新装,在湘潭人心中,它依然是记忆里那条文韵深厚的古街。
今年39岁的方花,家族几代人都从事传统粽子制作,她以签预售协议的方式等了窑湾3年,2018年“开街”后,她毅然放弃河西江麓附近经营了11年的店面,来到窑湾。售卖粽子并非方花的终极目标,毕竟家族产业根基早已稳定,她想做一个传统文化的推广者。她的店取名“众念粽文化体验馆”,店内准备了粽子制作工艺指南和各种材料,市民可免费在此包粽子,包好后可以市场价购买。这里逐渐成了街区最热闹的地方之一,特别是端午前夕,小店人满为患,还吸引了不少外国朋友前来体验。方花喜欢窑湾,“往后余生,我都想在这里度过。”
除了方花的粽子店,非遗项目湘潭纸影戏的代表性传承人吴渊也来了,市民可以在这里制作影偶、玩纸影戏表演。今年6月,湖南本土相声团体伴趣社落户窑湾,湘潭人从此有了自己的“园子”,在家门口也能听到传统相声、评书。很快,有名的旋梯书苑也会来到这里。为了支持更多传统文化项目在窑湾扎根,窑湾景区也对相关店面给予了政策支持。
窑湾古街和传统文化相互添色,我们有理由相信,窑湾的蝶变正是湘潭对城市文脉保护的一次沉淀和传承。
老窑湾人对新窑湾则有着另一种解读。楚琼在老窑湾住了30多年,她的家在窑湾二期范围内,她在新窑湾做保洁、摆地摊,每天都会看到新老窑湾的不同。老窑湾的过去,水灾是绕不开的话题,每当洪水来临,他们就要像“候鸟”一样搬走,如今他们又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烦恼,楚琼渴望着自己家也变成新窑湾的模样。变是必然的,怎么变,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湘水晚渡,淘沙戏波,古街上的人渐渐多起来了。
洛口老街
老街的诗意与失意
洛口老街的一棵枣树熟了,翠绿的、嫣红的枣子,缀满枝头,可爱得很,但命运不太好,并未受到人们青睐。大多枣子烂在了地里,只有少数被住在萧家祠堂的奉大姐摘了去,晒成了枣干。
这条老街上的人,对新鲜的红枣不感兴趣。
老街
洛口是古称,现在叫易俗河。在古代,涓水从此处汇入湘江,而涓水曾称洛水,这里便有了洛口之名。
唐天宝八年 ,湘潭县移治于此,很快便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北宋年间,湘潭县城迁移到今湘潭市区,洛口繁华依旧。即使到了晚清,这里也地位显赫。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这里有粮栈20余家、粮仓298间,可储米15万石。清同治年间,粮行、仓库、码头不断增多,年销往沪、汉、穗等城市的粮食200余万石,鼎盛时粮行多达48家。
古时老街的范围比今天要大得多,甚至在建的下摄司大桥东侧的北宋砚井,都在主街区之内。老街的梢头还分成了上正街、正泰坪和曲直街。正泰坪是挂嘴洲老街的中心,现存有正泰码头,四个大字仍刻在水边大石上;曲直街靠近涓水,为商贾云集之地;上正街则是官家机构所在地。全盛时的老街,“三街”“六巷”都是麻石路,人流如织。
沿着正泰坪走到尽头,是百余米长的仁家巷。这里仍保留了一段完整的麻石路,麻石路的中间是空心的,可以流水。两旁的房屋大多为两层,一楼居住,二楼囤积货物。
一些未住人的民居,只见荒芜,门窗破损,墙体风化,暴露了古时的建筑秘密:以竹篾交叉作骨架,糊上泥土做墙。大户人家则不一样,现存较完整的萧家祠堂,以青砖为墙,原木柱廊环绕的祠堂里石狮看户,雕刻精美的花格窗门与粗大、通红的梁柱相映成趣,端庄、大气。
这是老街今天的模样。而老街上的人呢?
洛口人
现在老街上最气派、最显眼的一栋俄式建筑上,还能隐约看到国徽图样和“供销”字样,几十年前这里是一家百货商店,现在是樊淑云的私宅。
1964年,樊淑云21岁,招工来到百货商店,凡事都想争第一的她,早上5点就会来为开店做准备。
5点半不到,大门吱吱呀呀地打开,已有客人在门口嚷嚷着嫌晚。樊淑云看了一眼不大的码头,船多人多,工人们扛着货物在人流中小跑穿行,而水面上,还不断有新的船只朝她的方向过来。放眼四周,这条街上的南货店、粮行、书店、邮局、医院、药店、水陆派出所、理发店、银行已熙熙攘攘,正泰坪里小贩云集,叫卖声不断,孩子们疯跑着,从樊淑云的眼皮底下,嗖地消失了。
从樊淑云眼前跑过的,一定有陈春莲家的几个儿女,百货店是他们通往正泰坪的必经之地。陈春莲全家人以船为家,夜里3点到江上捕鱼,到清晨5点多,船只靠岸卸货,孩子们就像出笼的鸟,跑到正泰坪去看看又有什么新鲜玩意儿,书店里是不是进了新书。
当时捕鱼是人气颇高的职业,陈春莲家是富裕之家。当时的易俗河镇下设多个居委会,洛口这一带是第一居委会,这让陈春莲觉得骄傲,相当于住在当时的“富人区”。而富人区里的人,都生活富足而有趣。邻里之间,关系密切而融洽。卖米的家庭得从渔民手中买鱼,工人得从米店买米,米店老板也得到南货店购买生活杂物。
因依水而生,洛口繁华占尽。也因依水而生,洛口繁华落尽。
洛口的房子上,大多留有一道道黄色的痕迹,是大水退下后的“礼物”,足有一米多高。1968年,三场大水连发,冲毁了堤岸、房屋,一些居民搬了出去。又过了一段时间,供销系统启动改革,百货店、南货店等相继改制,国营店铺变成了私人住宅,樊淑云买下了自己工作的百货店铺子,陈春莲买下了给4个子女上户口的水陆派出所的房子,图书馆成了今天的杨丽商店。
杨丽商店是目前老街上唯一一家店面。随着城市规划变迁,银行、水陆派出所、理发店、图书馆、邮局、医院、药店都从老街上消失了。就连仅仅贩卖油盐酱醋和烟、槟榔的杨丽商店也不常进货,生意冷清。
留在老街上的,基本是老人。比年轻时要晚一两个小时起床的樊淑云,再也听不到那样热闹的声响了。就连老街上的狗,都不再吠叫了。
命运
老街上的老人,并不意外年轻人的离开。唯一意外的是,2000年,奉大姐家买下了萧家祠堂,从市区搬来老街住。
这个宅子有着100多年历史,过去曾作为学校,陈春莲的子女就在这里上学。现存800余平方米,有多个天井,冬暖夏凉。前屋种菜,后院建厂,养了20多只鸡,一只猫,三只狗——达子、来福和大耳朵。奉大姐也退了休,白天种菜养鸡,晚上赏月观霞,生活自比城里来得有趣。
但这样的生活意趣,有它的代价。
前年发大水,奉大姐一家躲回市区住了半个月,回到老宅后,泥沙满屋,卫生搞了两个月,冲地用的水费都有1000多元。每年还要花费1万余元对老宅进行修缮。麻烦还不止这些。
老街已没了门牌号,不通快递;没有肉铺、果蔬店,买菜得坐30分钟公交车去易俗河镇中心才成;办理银行业务等也得去镇上。老街里除了一名环卫工人受所属居委会委派,负责清理村上的生活垃圾,外出较为频繁外,其他人都不爱走出街口。
即使是年轻时最勤快的樊淑云,也懒得出门了,不打牌,不交际,每天在家枯坐,等待天黑。她总对晚辈说,等你们到了我这个年纪,就都明白了。
古街从繁华走向落寞,竟然就发生在他们一代人身上。而那些已经出走的晚辈们,这几年又陆续赶了回来。政府的保护规划一出,他们担心这里要征拆,隔段时间便回来打探情况,或许,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会因此改变。
老人们不关心这些。这条街,是他们人生最重要的回忆。再过几十年,老街的命运会走向哪里?或许会是下一个商业古镇,或许会是人气兴旺的人文景点,但可以预见的是——
这一代洛口人的悲喜,已无足轻重了。
古驿道、古亭、古井、古村……您身边还有哪些历史悠久(一百年以上)的“古色”?有什么故事?保存现状可好?您可以留言,或者拨打湘潭日报社热线电话58266666与我们取得联系,让我们一起走进湘潭历史深处,留下这座城市的珍贵记忆。
来源:湘潭日报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谷桔 冯叶
图片:罗韬
实习生:王心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9-7 0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