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曹魏发明了什么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7 | 2010-2-28 16: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的历史不过121年。而汽车传入我们古老的中国,也仅仅105年。而现知马车的历史却远远超过了4000年。
马车——汽车的先辈
马车,在人类漫漫的几千年历史中,扮演着隆地交通的主角,承担着隆地运输的重担。回眸马车的发明问世,不能不称之为世界科学技术历史和世界交通运输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仅解决了它诞生之前落后的交通状况,而且还促进了道路设施相应的发展;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信息的传递;扩大了商贸运输活动和文化的交流。随着战争的爆发,马拉战车亦应运而生,从而在战场上又大显身手,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究竟是谁创造发明了世界上每一辆用马牵引的木制车辆呢?
翻开中华文明史册,令世界惊叹的造车技艺——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出土于陕西省的秦始皇铜车马,不仅造型华美,而且工艺精湛,它向全世界展示了2000多年前,我们祖先的造车术已是何等高超!三国时代,曹魏著名机械学家马钧,利用齿轮的机械传动作用,造出了使车上木人何持即定指何的指南车,令人叹为观止!
晋代,利用车轮的转动,进而带动4个齿轮的转动,继而变换为凸轮杠杆作用,拉动车上木人右臂,从而使车生前进一里,木人即敲鼓一下的记里鼓本,把造车聪慧推向高峰。……
奚仲——马车鼻祖
但是,如何探索本文所提问题的答案呢?这可以从两次考古发掘说起:
1990年5月,山东省修建济青高速公路时,在临淄破土动工中,发现了一个春秋时代中期的大型车马坑。它长30米、宽5米。被殉葬的马共32匹,战车10辆、普通乘坐车6辆。马与车自东向西整齐排列,威武壮观。可以清晰看出,每辆车由4匹马架挽(其中4辆车由2马架挽)。而马所架挽的车都是以木结构为主的马车。
从出土的车马坑可以看出,马车在当时不只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一种特殊的礼品。在当时的社会,是特权阶层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在这些奴隶主、贵族死后,这些车马往往与主人一起随葬。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能看到山东省临淄车马坑的原因。它有力地证明,我国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春秋时代,在齐国、鲁国,已经有用马牵引架挽的木制车辆。
近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山东省滕州市掌大商代墓地的发掘中,在薛国贵族的墓穴中,发现了随葬的车马。令专家倍加惊喜的是:此次出土的马车,除了主体结构是木制外,其他许多配件均已采用青铜铸造。
如今,在考证谁是世界上每一辆马车的发明者时,翻阅我国古史文献,几乎所有有关的记载,无一不将这一功绩归功于我国夏代的奚仲。然而,奚仲又为何许人也?由于他生活的年代,距离我们毕竟太遥远了!而有关书籍的记载又都过于简略、零碎,以致今日只能竭力依据这些有限的资料,尽力还原奚仲其人的生平:
春秋战国《管子?形势篇》中:“奚仲之为本也,方圆曲直,皆中规矩准绳,故机族相得,用之牢利,成器紧固”。其意是:奚仲所创造的车,结构合理,各个部件的制作均有一定标准,因而坚固耐用,驾驶起来十分灵便。
《荀子》中:“以木为车,盖仍纂车正旧职,故后亦称奚仲造本云”。
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一书中,作了如下记载:“Г车┙舆论文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夏后”,是大禹创造的国号“夏”的别称)。
《玉篇?本部》记载:“车,夏时奚仲造车,谓本工也”。
《世本?作篇》记载:“奚仲作本”。
《地理志》记载:“黄帝有24子,得姓者14,……夏禹分画九州,已而封奚仲于薛”。
《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佑官有七人,奚仲造车,然则黄帝时自有奚仲,夏后后氏之车正与之同名耳”。
《滕县志?薛世家》记载:“薛之先祖出自黄帝,黄帝业子禺阳受封于任姓。后有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和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奚仲当夏禹之时,封于薛,为薛始祖,为禹掌车服在夫。奚仲十二世孙,有个叫仲虺的,曾出任商汤左相,名声显赫。奚仲居薛,后迁子邳。薛自奚仲至周隐王时凡传六十四世,国作千九百余年。”
《辞海》记载:“奚仲,传说中车的创造者,任姓,黄帝之后。夏代的车正(掌管车的官员),居于薛(今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境内),后迁于邳(今山东省微山西北)。
《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奚仲,生活在夏朝初期,是大名鼎鼎治水英雄夏禹的大臣,专门掌管夏王朝的车服之制,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后代。
从以上的记载不难了解到,奚仲,是夏代掌管车服的大夫。他和他的父亲番禺,儿子吉光都是发明家。奚仲家族的功绩在于:发明和改造了交通工具车、舟。奚仲所发明的马车,应与近年在山东省滕州市商墓发掘中,所发现的马车十分接近。即:也应该是一种单辕式马车。由于当时还没有青铜配件,所以奚仲所发明的马车,各种部件均是木制品。
薛城——马车的发源地
近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枣庄市薛故城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先商时期的小城址。其随葬品极为丰富,尤其是青铜器和玉器,它反映出奚仲家族有着精湛而又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水平。
奚仲,这位夏禹王朝的“车正”大夫、黄帝的后裔,由于发明创造马车有功,以致受封于薛故地(今山东省滕州官桥一带),并建立了方国。至商代,薛国是当时山东境内仅有的几个方国之一,十分兴盛。西周时期又被封为候国,现所存的薛故城遗址,便是战国时期齐国贵族田婴在原薛国旧址所址筑之城。《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述了薛故城与奚仲的关系:“薛,周国名,任姓,候爵。黄帝之后奚仲封于薛”。
《地理志》载:“薛,夏车正奚仲之国也”。《滕县志?古迹》中有:“薛城,在薛河北,县南40里,周28里,古奚仲所封国”。
奚仲,当年造车之处,在今日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境内的奚公山。这是一座低缓的小山,海拔87米,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奚仲死后,便被安葬在奚公山之巅。
据唐朝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志》记载:“奚公山,在(滕)县东南六十六里,奚仲初造车于此”。
据《徐州记》载:“奚仲造车处,山上有轨辙见存”。
据《地记》载:“上有奚仲造车处,轨迹犹存焉,奚山东为老君山”。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奚公山,在滕县东南六十里,奚仲初造车于此处。山上有奚仲墓”。
奚公山,因奚仲而得名。古时属滕县,现属薛城区,位于陶庄镇境内。奚公山西南有奚村,即战国时薛之下邑奚邑故址。如今,仍可在麦田中寻见东周时期的陶片。奚山后面,紧傍千山头。所谓千山头,意即千山之首。横亘于枣庄境内中部的一列山脉,自此而始,迤逦起伏,自西向东延伸百多里,是从北面尼山和东北部蒙山延伸至此,似卧龙居群山之首。山上林间溪水潺潺,山下蟠龙河碧波荡漾,风景秀美。
奚公山之巅,现存两个封土堆,南北相连。奚仲墓现残存墓座,墓碑已毁,原残碑上刻有:“公为奚冉冉墓修筑”八个字。传说,南边古墓是奚仲的墓,北边古墓是曾任鲁氏之恒季孙氏宰的冉子(即冉求)之墓。但是,而今从各种资料分析,北边最高处应是“造车鼻祖、薛之先祖、大发明家奚仲之墓。”山岩上现残存辙迹2~3条,以及深20厘米、直径18厘米的柱础等遗迹。据记载,那便是奚仲当年造车时留下的车辙和遗迹。
经考古证实、经察阅历史古籍证实,夏代“车正”大夫奚仲,在薛发明马车一事,已经过去了4000多年。当世界许多古老民族,还在以牛马为交通工具时,奚仲所创造的马车已驰驱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可以当以无愧地列为世界之最早。缘此,亦也以当之无愧地尊称:中国——车的祖国;奚仲——马车鼻祖;薛城——马车发源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0-2-28 16: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马钧,生卒年不详。字德衡,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人。出身贫寒,不善言谈,但极富观察思索能力。魏明帝时,见当时织机五十条经线者有五十蹑(脚踏操纵板),六十条经线者六十蹑,便将织机一律改为十二蹑,大大提高了功效。在洛阳时,又发明了排灌水车,名叫“翻车”。它利用流水作动力,可连续自动提水,操作方便,效率大增。他还研究制造出指南车,改进了诸葛亮的连弩,改进了攻城用的发石车。他制造的“水转百戏”以水为动力,以机械木轮为传动装置,使木偶可以自动表演,构思十分巧妙。由于他在机械制造方面造诣颇深,在当时被誉为“天下名巧”。马钧字德衡。三国时曹魏人。生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生卒年不详。机械学,马钧少年游乐,未认识到自己的才华。当博士时,生活贫困,于是改进绫机,并因此而出名。后来,在魏朝担任给事中,同时研制机械。他虽然一生不大得志,但刻苦钻研,设计制造出多种机械。绫是一种表面光洁的提花丝织品。在曹魏时的旧织绫机上,为了织出复杂、精美的花纹图案,经线要分成几十组,每组经线由一“综”控制,每一“综”由一“蹑”操纵,因此,50综需要50蹑,60综需要60蹑。综控制着经线的分组、上下开合,以便梭子来回穿织;蹑是踏具。考虑到旧绫机“丧功费时”,即劳动强度高、效率低,马钧重新设计,把几十综的绫机,一律改为12蹑,从而简化了操作工序,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高效的新式绫机传播到其他地区,被广泛采用,促进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  指南车至晚在西汉时已出现,东汉时张衡再次制造,三国时已失传。马钧担任给事中时,一天在朝房里,与散骑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辩论,谈到了指南车。高、秦认为,古书上关于指南车的记载是虚构的。马钧则坚信古代有指南车,只要肯钻研,是可以造出来的。但他遭到了高、秦的讥笑和挖苦。马钧反驳说,空口争论,不如试制一下容易分清是非。于是,高、秦奏准魏明帝,下诏命马钧造指南车。经过钻研,他果然制造成功,以实际成果结束了这场争论。从此,全国都信服他的智巧。据《后汉书·张让传》记载,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毕岚曾制造翻车,用于取河水洒路。马钧在京城洛阳任职时,城内有地,可辟为园。为了能灌溉,他制造了翻车(即龙骨水车)。清代麟庆所著的《河工器具图说》记载了翻车的构造:车身用三块板拼成矩形长槽,槽两端各架一链轮,以龙骨叶板作链条,穿过长槽;车身斜置在水边,下链轮和长槽的一部分浸入水中,在岸上的链轮为主动轮;主动轮的轴较长,两端各带拐木四根;人靠在架上,踏动拐木,驱动上链轮,叶板沿槽刮水上升,到槽端将水排出,再沿长槽上方返回水中。如此循环,连续把水送到岸上。马钧所制的翻车,轻快省力,可让儿童运转,“其巧百倍于常”,即比当时其他提水工具强好多倍,因此,受到社会上的欢迎,被广泛应用。直到20世纪,中国有些地区仍使用翻车提水。造翻车之后,有人进献一种“百戏”模型给魏明帝,造型精美,但不能活动。明帝问马钧,能否使它活动起来,并变得更精巧?马钧回答说,可以。于是,马钧奉诏改进“百戏”。他用木材制成水轮,以水力驱动旋转,通过传动机构,使女乐表演歌乐舞蹈,木人击鼓吹箫;又出现山岳模型,木人在其间跳丸掷剑,攀绳倒立,出入自在;另有百官行署,舂磨斗鸡,动作复杂,灵活多变。“水转百戏”的制作再次展示了马钧在机械传动设计与制造方面的才能。  马钧还善于制造兵器。诸葛亮出师伐魏时使用了一种连弩,可以连续发射十箭。对此,魏军颇为惊奇。马钧则认为它虽然精巧,但未尽善,声称若经过他的改进,功效可提高五倍。三国时官渡之战,曹操曾使用“发石车”攻击袁绍的阵地,但只能单发,效率不高。马钧担心敌方在城楼上挂起湿牛皮,就能挡住发石车抛出的石头。于是他打算制造一种大轮,轮上系着数十块大石头,以机械驱动大轮急速旋转,然后切断系石的绳索,石头便连续飞击城楼,使敌方来不及防御。他曾在车轮上系数十块砖,进行试验,结果砖可飞数百步,证明自己的设计可行。然而,这种设计却遭到地图学家裴秀的讥笑和发难,但得到文学家傅玄的理解和支持。傅玄对安乡侯曹羲说,马先生要制造的是国家之精器、军队之要用,只要费一点木材,用两个人,就能制造,不妨试验一下,免得埋没有用的东西。曹羲接受了这个建议,并把情况转告给武安侯曹爽。但曹爽未予理睬。对此,傅玄感慨地说,试验一下,本来是极易办到的事,马先生是有名的巧人,尚且不受重视,何况那些怀才的无名之辈呢?  马钧善于巧思,注重实践,对技术问题有自信心,但不擅长辞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0-2-28 16: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起。曹魏泛指三国时的曹魏政权。三国时并没有姓曹名魏的著名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0-2-28 16: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投石机,曹操发明的小型投石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0-2-28 16: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曹魏的马均 翻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0-2-28 16: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屯田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0-2-28 16: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真的不知道 ,我想学习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0-2-28 16: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准确的说应该是发明了投石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