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些短小的文言文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7 | 2008-1-16 10: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阮宣子论鬼神有无者。或以人死有鬼,宣子独以为无,曰:「今见鬼者,云着生时衣服,若人死有鬼,衣服复有鬼邪?」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世说新语》的确值得看几遍,有意思得很。中国古代的文人,值得佩服的--诗酒风流的唐代文人,独具风骨的魏晋文人。虽然也很喜爱宋代的全盛,但总觉得是失了特色。活不出一个时代的风格,始终类于前人。后世的绝交书便再没有如《与山巨源绝交书》那般字字无情而字字有情了。后世之人穷途末路之哭,也不过就是效仿阮籍了。后世酒酣耳热之际也没有豪迈的乐府诗章了。封建的全盛止于唐,文人的自满自得止于唐。之后便是民族间说不清的国仇家恨,文字里也多了悲戚的味道。在我这个极端的人眼里,看不到五代之后的事情,那些林林总总不过是一个悲惨结局的繁华开端,我不否认其间的文人的成就,毕竟这其中就包含了东坡这个旷古绝今的大家,但作为一种形式,我个人更钟情于乐府和将乐府诗推上巅峰的李白。相对于李白的乐府诗,词[长短句]这种乐府就显得陈腐,苛于音律格式,精彩有余潇洒不足。这点来说,唐代文人和魏晋人物在精神方面是一脉相承的,只是魏晋时潇洒是小众,至唐则是主流。但唐的人物也没有魏晋般可歌可泣,《世说新语》称不上有多高的文字造诣,其重要的就是叙述了魏晋一个个人物的生活细节,在各个方面丰满着他们的形象,魏晋文人都是充满个性的人物。他们的个性之美,最引人注目: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王浚冲为尚书令,着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示。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魏晋人物的独特风骨是一种几似于道骨仙风的气度,就竹林七子来说大部分还是崇道鄙儒的,他们独特的审美观也是形成于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姿容的飘逸与文字的忧伤相结合,便是典型的魏晋审美观。自然,醉酒狂歌,仙风道骨是谈不上积极的,但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文学魅力与美学风格,在晋代腐败的社会政治中,却显得弥足珍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8-1-16 10: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1)阮宣子论鬼神有无者。或以人死有鬼,宣子独以为无,曰:「今见鬼者,云着生时 衣服,若人死有鬼,衣服复有鬼邪?」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 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 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 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 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 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世说新语》的确值得看几遍,有意思得很。 中国古代的文人,值得佩服的--诗酒风流的唐代文人,独具风骨的魏晋文人。虽然也很喜爱宋代的全盛,但总觉得是失了特色。活不出一个时代的风格,始终类于前人。 后世的绝交书便再没有如《与山巨源绝交书》那般字字无情而字字有情了。后世之人穷途末路之哭,也不过就是效仿阮籍了。后世酒酣耳热之际也没有豪迈的乐府诗章了。封建的全盛止于唐,文人的自满自得止于唐。之后便是民族间说不清的国仇家恨,文字里也多了悲戚的味道。在我这个极端的人眼里,看不到五代之后的事情,那些林林总总不过是一个悲惨结局的繁华开端,我不否认其间的文人的成就,毕竟这其中就包含了东坡这个旷古绝今的大家,但作为一种形式,我个人更钟情于乐府和将乐府诗推上巅峰的李白。相对于李白的乐府诗,词[长短句]这种乐府就显得陈腐,苛于音律格式,精彩有余潇洒不足。这点来说,唐代文人和魏晋人物在精神方面是一脉相承的,只是魏晋时潇洒是小众,至唐则是主流。 但唐的人物也没有魏晋般可歌可泣,《世说新语》称不上有多高的文字造诣,其重要的就是叙述了魏晋一个个人物的生活细节,在各个方面丰满着他们的形象,魏晋文人都是充满个性的人物。他们的个性之美,最引人注目: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 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王浚冲为尚书令,着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 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 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 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 「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示。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 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魏晋人物的独特风骨是一种几似于道骨仙风的气度,就竹林七子来说大部分还是崇道鄙儒的,他们独特的审美观也是形成于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姿容的飘逸与文字的忧伤相结合,便是典型的魏晋审美观。自然,醉酒狂歌,仙风道骨是谈不上积极的,但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文学魅力与美学风格,在晋代腐败的社会政治中,却显得弥足珍贵。(2)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 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 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 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 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 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世说新语》的确值得看几遍,有意思得很。 中国古代的文人,值得佩服的--诗酒风流的唐代文人,独具风骨的魏晋文人。虽然也很喜爱宋代的全盛,但总觉得是失了特色。活不出一个时代的风格,始终类于前人。 后世的绝交书便再没有如《与山巨源绝交书》那般字字无情而字字有情了。后世之人穷途末路之哭,也不过就是效仿阮籍了。后世酒酣耳热之际也没有豪迈的乐府诗章了。封建的全盛止于唐,文人的自满自得止于唐。之后便是民族间说不清的国仇家恨,文字里也多了悲戚的味道。在我这个极端的人眼里,看不到五代之后的事情,那些林林总总不过是一个悲惨结局的繁华开端,我不否认其间的文人的成就,毕竟这其中就包含了东坡这个旷古绝今的大家,但作为一种形式,我个人更钟情于乐府和将乐府诗推上巅峰的李白。相对于李白的乐府诗,词[长短句]这种乐府就显得陈腐,苛于音律格式,精彩有余潇洒不足。这点来说,唐代文人和魏晋人物在精神方面是一脉相承的,只是魏晋时潇洒是小众,至唐则是主流。 但唐的人物也没有魏晋般可歌可泣,《世说新语》称不上有多高的文字造诣,其重要的就是叙述了魏晋一个个人物的生活细节,在各个方面丰满着他们的形象,魏晋文人都是充满个性的人物。他们的个性之美,最引人注目: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 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王浚冲为尚书令,着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 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 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 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 「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示。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 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魏晋人物的独特风骨是一种几似于道骨仙风的气度,就竹林七子来说大部分还是崇道鄙儒的,他们独特的审美观也是形成于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姿容的飘逸与文字的忧伤相结合,便是典型的魏晋审美观。自然,醉酒狂歌,仙风道骨是谈不上积极的,但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文学魅力与美学风格,在晋代腐败的社会政治中,却显得弥足珍贵。(3) 【成语】自相矛盾【出处】《韩非子·难一》【读音】zì xiāng máo dùn【解释】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毛泽东《论持久战》:“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在后,不是~吗?”。【近义词】格格不入、扞格不入 【反义词】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灯谜 】开封;尺短寸长。【英译】1.self-contradictory; inconsistent; paradoxical 2.self-contradiction; antilogy 3.to argue against oneself; to contradict oneself [典故]
从前有个楚国的商人在市场上出卖自制的长矛和盾牌。他先把盾牌举起来,一面拍着一面吹嘘说:“我卖的盾牌,最牢最牢,再坚固不过了。不管对方使的长矛怎样锋利,也别想刺透我的盾牌!”停了一会儿,他又举起长矛向围观的人们夸耀:“我做的长矛,最快最快,再锋利不过了。不管对方抵挡的盾牌怎样坚固,我的长矛一刺就透!”围观的人群中有人问道:“如果用你做的长矛来刺你做的盾牌,是刺得透还是刺不透呢?”。楚国商人涨红着脸,半天回答不上来。[提示]
说话、写文章,如果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关系中,竟有两种相反的说法,前后互相抵触,那就会矛盾百出,象楚国商人一样经不住驳斥。这则寓言故事已经深入人心,“自相矛盾”也已成为人们常用的词语。[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①,誉之曰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③。”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④:“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注释]①鬻(yù)——卖。②誉——赞美。③陷——攻破。这里是刺透的意思。④或曰——有的人说。[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本来嘛,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并存的。[英译]△His Spear Against His Shield (Zi Xiang Maodun)A man of the state of Chu had a spear and a shield for sale. He was loud in praises of his shield."My shield is so strong that nothing can pierce it through."He also sang praises of his spear."My spear is so strong that it can pierce through anything.""What would happen," he was asked, "if your spear is used to pierce your shield?"It is impossible for an impenetrable shield to coexist with a spear that finds nothing impenetrable.△The Man Who Sold Spears and ShieldsIn the State of Chu lived a man who sold shields and spears." My shields are so strong, "he hoasted, "that nothing can oierce them. My spears are so sharp that there is nothing they cannot spierce.""What if one of your spears strikes one of your shields?" someone asked him.The man had no answer to that. (4)刻舟求剑 【发音】 kè zhōu qiú jiàn【解 释】 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 例】 夏衍《解放思想团结前进》:“来考察我们过去用惯了的文艺理论,而不能~。” 【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典故】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是--这。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若--如果。【吕氏春秋简介】《吕氏春秋》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5) 词 目 拔苗助长 发 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解 释 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出 处 《孟子·公孙丑上》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比喻不切实际地办事,欲速不达 示 例 《文汇报》1989.1.18:“不少教练员~,随意整运动员的训练计划。 近义词 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反义词:循序渐进典故 有一个宋国人靠种庄稼为生,天天都必须到地里去劳动。太阳当空的时候,没个遮拦,宋国人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浑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湿,但他却不得不顶着烈日躬着身子插秧。下大雨的时候,也没有地方可躲避,宋国人只好冒着雨在田间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头来,和着汗一起往下淌。就这样日复一日,每当劳动了一天,宋国人回到家以后,便累得一动也不想动,连话也懒得说一句。宋国人觉得真是辛苦极了。更令他心烦的是,他天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庄稼,似乎一点也没有长高,真让人着急。这一天,宋国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着大得好像没有边的庄稼地,不禁一阵焦急又涌上心头。他自言自语地说:“庄稼呀,你们知道我每天种地有多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都不体谅我,快快长高呢?快长高、快长高……”他一边念叨,一边顺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线头,线头没拔断,却出来了一大截。宋国人望着线头出神,突然,他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宋国人顿时来劲了,一跃而起开始忙碌……太阳落山了,宋国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饭菜,坐在桌边等他回来。“以往这时候早该回来了,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她担心地想。忽然门“吱呀”一声开了,宋国人满头大汗地回来了。他一进门就兴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庄稼都拔出来了一些,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他边说边比划着。“什么?你……”宋国人的妻子大吃一惊,她连话也顾不上说完,就赶紧提了盏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田里去。可是已经晚了,庄稼已经全都枯死了。自然界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的,人无力强行改变这些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愚蠢的宋国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让庄稼按自己的意愿快长高,结果落得一个相反的下场。[提示] “拔苗助长”是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它的出处就是这则寓言故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它们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不能违背它,改变它。违反了客观规律,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尽管用心是好的,但结果必然碰壁,把事情办坏。我们都应该以宋国这个农民为戒。[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归②,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 ②长——生长③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④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⑤予——我,第一人称代词。⑥趋——快走。往——去,到..去。⑦槁(gǎo)——草木干枯。译文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8-1-16 10: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是适合高中“断句练习”的短文,推荐你买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的《中学文言文助读(增订本)》,杨振中编的,里面有各种形式的文言文练习,其中专用于句读(即“断句”)练习的文言文就有三十多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8-1-16 10: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 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 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 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 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 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世说新语》的确值得看几遍,有意思得很。 中国古代的文人,值得佩服的--诗酒风流的唐代文人,独具风骨的魏晋文人。虽然也很喜爱宋代的全盛,但总觉得是失了特色。活不出一个时代的风格,始终类于前人。 后世的绝交书便再没有如《与山巨源绝交书》那般字字无情而字字有情了。后世之人穷途末路之哭,也不过就是效仿阮籍了。后世酒酣耳热之际也没有豪迈的乐府诗章了。封建的全盛止于唐,文人的自满自得止于唐。之后便是民族间说不清的国仇家恨,文字里也多了悲戚的味道。在我这个极端的人眼里,看不到五代之后的事情,那些林林总总不过是一个悲惨结局的繁华开端,我不否认其间的文人的成就,毕竟这其中就包含了东坡这个旷古绝今的大家,但作为一种形式,我个人更钟情于乐府和将乐府诗推上巅峰的李白。相对于李白的乐府诗,词[长短句]这种乐府就显得陈腐,苛于音律格式,精彩有余潇洒不足。这点来说,唐代文人和魏晋人物在精神方面是一脉相承的,只是魏晋时潇洒是小众,至唐则是主流。 但唐的人物也没有魏晋般可歌可泣,《世说新语》称不上有多高的文字造诣,其重要的就是叙述了魏晋一个个人物的生活细节,在各个方面丰满着他们的形象,魏晋文人都是充满个性的人物。他们的个性之美,最引人注目: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 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王浚冲为尚书令,着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 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 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 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 「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示。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 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魏晋人物的独特风骨是一种几似于道骨仙风的气度,就竹林七子来说大部分还是崇道鄙儒的,他们独特的审美观也是形成于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姿容的飘逸与文字的忧伤相结合,便是典型的魏晋审美观。自然,醉酒狂歌,仙风道骨是谈不上积极的,但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文学魅力与美学风格,在晋代腐败的社会政治中,却显得弥足珍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8-1-16 10: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上《古文观止》里看一下也许有还可以看一下诸子语录,也许有>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662227.htm

已赞过已踩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8-1-16 10: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8-1-16 10: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十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8-1-16 10: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