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的全诗是啥?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7 | 2008-1-23 18: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2.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4.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5.缘——因为。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155940.html?fr=qrl3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8-1-23 18: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题西林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8-1-23 18: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8-1-23 18: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 1.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 缘:因为。 3. 此山:指的是庐山。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8-1-23 18: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题西林壁
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8-1-23 18: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8-1-23 18: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8-1-23 18: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参考资料:题西林壁

已赞过已踩过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