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命>赏析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08-1-30 21: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一般过程和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伴相生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从整体上看,课文仅一段,即中间不分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很容易看出行文层次来。下面从文章的思想感情、思路章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谈生命”是一个寻常话题,但作者驭正出奇,开篇即生波澜:作者又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是什么”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决定了全文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总之文章起始提示话题,警醒眼目。 接下来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这里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但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情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历程的阶段一一对应,而是显示“一江春水”亦即人的生命里程的丰富多彩。“他聚集起许多细流……一泻千里”,这些句子非常连贯顺畅,有气势,有力度,很像男性作家的手笔。有几个重要的词语,“快乐勇敢”“享乐”“愤激”“怒吼”等,都是表示情绪色彩的,对刻画“春水”形象和表达作者的心意有很大作用。 再往下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与前一层有所不同的是,从“破壳出来”,到“长到最茂盛的中年”,再到“他消融了,归化了”,这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但在情调、寓意上与上一层是一致的。开头几句话,“生命又像……在烈日下挺立抬头!”细读之下可以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其中“聚集”“破壳”“伸出”“挣脱”等词语对表达这种意义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快乐”“吟唱”“跳舞”“宁静和怡悦”等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与上一层是一致的。 最后绾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在这一层,开头几句气势非凡,“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大生命中之一滴”,语调高亢有力,表露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怀。“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两句是作者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精警之句,是最有思想情感含量的句子,也是全文点题之句。作者在这里提炼出深高的哲理,并表明自己的人生观、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对宇宙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全文具有高亢、激昂、达观的情调,而这种情调在结尾部分更加显著。 本文兼有感性化和理性化的特点。以前者而论,“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是比喻性的说法,描述它们的行进和生长现象,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审美的感觉和享受。这是本文作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点。以后者而论,文章揭示了生命道路的一般规律,和生命道路中的艰难与幸福的辩证法,以及幸福含义的多样性丰富性,揭示了宇宙生命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这些都是文章哲理意味、理性精神的表现。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点,用纯白话写成,但明朗、灵动、蕴藉,有韵味,上文引的许多词语就是例证。文中还有反复的语句,如“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有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大海(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种反复的语句,庄重而精警,生动又富含思想。其中“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是一种特殊的感受,也许在常人的感觉和想像中,死亡是痛苦和悲哀的,但作者超越了这些,达到了非常人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语句看似平常,实则蕴含邈远情思、深长意味。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发表于1947年,作者时为中年。发表后就遗落50多年,任何选本都未曾选入,直至1999年才重新被有识者找出来,如同发现了一颗隔世重见天日的璀璨明珠。大家知道,冰心散文创作有两个高峰期,一是早年,一是晚年,中年散文平平。可不知何故,本文独放异彩。它用语不似早年那样清丽雅,富有书卷气,但平和的文字中间蕴蓄着一种浩邈宏大的思想感情,可以说风格变得更加厚重深沉了,倒更像是像老年人的文笔和风格。冰心老人最后在世纪末平静地幸福地“消融了,归化了”,她的魂魄归于大地和海洋,归于书籍和读者,“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她早有所料,中年时就已悟出这一玄妙之道参考资料:http://www.wave801108.com/showart.asp?art_id=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8-1-30 21: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描写一棵小树则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 “大海”指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的一生会遇到快乐、悲哀、嘲讽甚至反对,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表现出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襟。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这篇文章主要是主要是语言美、意境美。意境美有分美在情感、美在形象。 作者把生命比做一江春水,一棵小树,说明生命有苦有乐,但最终会归于消亡。 中心思想: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生命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期间幸福痛苦、顺境与逆境相声相伴,也要经历种种磨难。生命始而渺小,微弱,然后强健壮大,最终归与消亡。生命存在与运动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一般过程和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伴相生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从整体上看,课文仅一段,即中间不分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很容易看出行文层次来。下面从文章的思想感情、思路章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谈生命”是一个寻常话题,但作者驭正出奇,开篇即生波澜:作者又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是什么”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决定了全文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总之文章起始提示话题,警醒眼目。 接下来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这里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但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情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历程的阶段一一对应,而是显示“一江春水”亦即人的生命里程的丰富多彩。“他聚集起许多细流……一泻千里”,这些句子非常连贯顺畅,有气势,有力度,很像男性作家的手笔。有几个重要的词语,“快乐勇敢”“享乐”“愤激”“怒吼”等,都是表示情绪色彩的,对刻画“春水”形象和表达作者的心意有很大作用。 再往下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与前一层有所不同的是,从“破壳出来”,到“长到最茂盛的中年”,再到“他消融了,归化了”,这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但在情调、寓意上与上一层是一致的。开头几句话,“生命又像……在烈日下挺立抬头!”细读之下可以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其中“聚集”“破壳”“伸出”“挣脱”等词语对表达这种意义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快乐”“吟唱”“跳舞”“宁静和怡悦”等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与上一层是一致的。 最后绾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在这一层,开头几句气势非凡,“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大生命中之一滴”,语调高亢有力,表露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怀。“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两句是作者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精警之句,是最有思想情感含量的句子,也是全文点题之句。作者在这里提炼出深高的哲理,并表明自己的人生观、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对宇宙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全文具有高亢、激昂、达观的情调,而这种情调在结尾部分更加显著。 本文兼有感性化和理性化的特点。以前者而论,“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是比喻性的说法,描述它们的行进和生长现象,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审美的感觉和享受。这是本文作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点。以后者而论,文章揭示了生命道路的一般规律,和生命道路中的艰难与幸福的辩证法,以及幸福含义的多样性丰富性,揭示了宇宙生命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这些都是文章哲理意味、理性精神的表现。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点,用纯白话写成,但明朗、灵动、蕴藉,有韵味,上文引的许多词语就是例证。文中还有反复的语句,如“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有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大海(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种反复的语句,庄重而精警,生动又富含思想。其中“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是一种特殊的感受,也许在常人的感觉和想像中,死亡是痛苦和悲哀的,但作者超越了这些,达到了非常人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语句看似平常,实则蕴含邈远情思、深长意味。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发表于1947年,作者时为中年。发表后就遗落50多年,任何选本都未曾选入,直至1999年才重新被有识者找出来,如同发现了一颗隔世重见天日的璀璨明珠。大家知道,冰心散文创作有两个高峰期,一是早年,一是晚年,中年散文平平。可不知何故,本文独放异彩。它用语不似早年那样清丽雅,富有书卷气,但平和的文字中间蕴蓄着一种浩邈宏大的思想感情,可以说风格变得更加厚重深沉了,倒更像是像老年人的文笔和风格。冰心老人最后在世纪末平静地幸福地“消融了,归化了”,她的魂魄归于大地和海洋,归于书籍和读者,“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她早有所料,中年时就已悟出这一玄妙之道参考资料:zhidao.baidu.com

已赞过已踩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