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诗词八首》语文导学案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10-3-29 20: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词八首》教学设计 说明:《望天门山》等七首诗词,是初中语文第三册的新选教材,都是阅读课文;与精读课文《木兰诗》组成第三十课。这八首诗词中,有一首古体诗,是叙事诗;有三首七言绝句、两首五言律诗,两首唐代早期词,都是抒情诗,《杜少府之任蜀州》原已选入初中语文第一册,暑假后升入初二的学生已经学过。此外,初二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绝句诗,在初一时已接触过五言律诗和《卖炭翁》这样的古体诗,对于词这种诗歌形式也已有初步了解。这份教案就是根据上述情况拟定的。
教学目的:
1.与初一学过的《卖炭翁》和本课精读的《木兰诗》相比较,使学生初步分辨叙事诗和抒情诗;通过这七首新选诗词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了解诗歌中三种最常用的抒情方式——即景抒情、因事述怀和托物言志。
2.使学生熟读、背诵这七首诗词,受到美的熏陶和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并在记忆力、想像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方面得到一些发展。
3.理解或掌握“碧”、“僵”、“戍”、“阑”等20个左右字词。
课时安排:
共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是:指导学生按照自学提纲和辅助材料自学这七首诗词,然后在教师示范下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石灰吟》进行半独立的简单评点。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是:由学生在继续自学的基础上填充关于《杜少府之任蜀州》、《春夜喜雨》、《忆江南》和《渔歌子》的练习题中空白,然后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辨别叙事诗与抒情诗以及抒情诗的三种常用抒情方式,并作单项的和综合的练习。
教学方法:
自学讲述法、比较分析谈话法和练习法。
第一课时
一、检查旧课(《木兰诗》)
1.答“思考和练习”一;
2.答“思考和练习”二。
二、进行新课
1.组织学生按自学提纲和辅助材料自学这七首诗词:
(1)提出自学提纲(用小黑板揭示):
①借助课本注释和“思考和练习”三、四、五,独立阅读这七首诗词,在朗读和默读中想像它们所描绘的景物,体会它们所抒发的感情。
②注意练习读、写、讲以下字词:碧、孤帆、僵卧、尚、戍、夜阑、凿、等闲、浑、阙、辅、津、宦游、海内、知己、天涯、比邻、歧路、沾巾、潜、乃、谙、蓝、鹭、鳜、箬笠、蓑。
(2)提出辅助材料(印发或口头讲述):
①《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著名山水诗。天门山在安徽省当涂县与和县境内,东西相向,横夹长江,对峙如门。西岸的俗称西梁山,东岸的俗称东梁山,总称天门山。长江本向东流,至此折向东北流。诗中“至此回”的“回”字,是“江水回旋着折向东北流去”的意思。
②《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和,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家乡闲住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山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他的年龄也已68岁,但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从这首诗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点。
③《石灰吟》的作者于谦,是明朝著名爱国将领。明英宗时,蒙古瓦剌部落的统治者先驱兵南侵,在土木堡(今张家口南)俘走英宗,并进逼北京。于谦竭力主张抗战,官拜兵部尚书,亲自率领军民击败侵略者,但英宗回朝后竟杀害了于谦。《石灰吟》是他青年时期写的咏物诗,作者自己正是以清白正直的一生,实践了他在这首诗中所发出的誓言。
④《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已在初一学过,只补充注释一个“与”字:“与君离别意”的“与”,应是动词,这里有“共”“共有”“共同感受着”的意思。
⑤《春夜喜雨》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公元761年旅居成都时的作品。作者的伟大之处,首先表现在他一贯同情人民、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疾苦上。他“喜雨”的感情,也体现出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因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最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发生”,古书上说:“春为发生”,所以这句意思是:下雨正当春季,而春季是植物萌发的时节。但也有人认为“发生”是指春雨降落而言。
⑥《忆江南》的作者白居易,不仅是唐代一位伟大词人,而且也是唐代早期写词较多并且写得较好的一位词人。《忆江南》的词牌本名《望江南》,就是因为白居易用这个调子写了《忆江南》三首才改用此名。作者曾在江南先后任江州司马、杭州太守和苏州刺史,后来又回到长安、洛阳任职和闲居。《忆江南》是他回北方后所作,是三首中的第一首。
⑦《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是一位能书善画、擅长音乐的人。唐肃宗时为待诏翰林,后来隐居太湖一带过放浪生活,自号“烟波钓徒”(不是“唐朝的和尚”)。他写了五首《渔父》词,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词中“渔父”的形象,既是作者心目中的封建社会隐士型的渔翁形象,又融入了作者自我描绘、自我欣赏的“钓徒”生活的影子。
(3)学生自读、小议,教者回答学生的质疑。
2.评点《望天门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石灰吟》。
(1)示范:评点《望天门山》(印发)。
《望天门山》(全诗四句都是望中之景:有仰望,有俯视,有近看,有远眺。)
天门中断(写山。“中断”二字形象地写出峭壁相对的险要形势。)楚江开(写水,一个“开”字写出山断形成“天门”、江水奔流而出的汹涌势态。前半句与后半句合看,写出山与水的关系:似乎古时此山原为一体,而长江东来冲决山的阻拦,因而出现了天门对峙、江流怒泻的壮观。作者《横江词》:“浪打天门石壁开”,与此同意。这第一句诗总写江山的关系,写出天门山水的总面貌,是“望”中第一个印象。)碧水东流至此回(进一步写江——明写江流,暗写山势。“回”,回旋,这里有两重意思:一是形容江至天门,江面突然变窄,奔泻的江流受到阻塞,于是激起湍急的旋涡;一是指长江到此改变方向折而东北流。这句写出江水颜色、江水流势和江流走向。)两岸青山相对出(“青”字显示出苍翠葱茏的景象。“出”字使静止的山有了动态,是“静态动写”,而且可以使人想像出夹江对峙的山峦陡峭高耸各不相让的雄姿。这句进一步写山,画出“天门”的特点。)孤帆一片日边来(写作者的视线由眼前的青山碧水而移向东方远处的景象:旭日东升,孤帆一片。由于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所以见帆而不见船身,而且有“日边来”的感觉。“日边来”是奇特的联想,增添出许多神奇色彩。)
总评: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七言绝句,作者紧紧抓住天门山的形势特点,写出巍巍天门,滚滚楚江,碧水青山,白帆红日,构成色彩绚丽的图景;又用“断”、“开”、“流”、“回”、“出”、“来”六个动词,使天门山的动态景物跃然纸上,从而描绘出长江万里图中一个雄伟奇丽的片断。但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在描绘万里长江穿流天门山的奇观的同时,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川的无比热爱和豪迈奔放的胸怀。
(2)组织学生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石灰吟》进行半独立式的简单评点。(把下面的材料印发给学生,由教师引导他们口头填充其中空白,课后把语言再加锤炼,用最简洁的文字正式填充。方括框内是参考答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卧”加状语“僵”,表示〔由于衰老和政治原因行动困难〕;“村”加定语“孤”表明〔与外界绝少往来〕。处在这样环境里却“不自哀”,表现出作者所关心的不是〔个人的不幸遭遇〕,言外之意是说,他所哀的是〔北方国土沦亡而不能收复〕。)
尚思为国戍轮台 (这句是紧承上句“不自哀”,表明作者〔抗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未因年老和受打击而削弱〕。)
夜阑卧听风吹雨 (夜阑应是早已入睡的时刻,作者却未睡而卧听风雨声,这表明他〔忧国情深以致不能安寝〕。)
铁马冰河入梦来(铁马、冰河代表在北方战场上作战的情景。“入梦来”表面意思是进入梦中,但从上句看,作者实未入睡,所以实际是指〔作者报国心切而不能如愿以致结成梦想〕。这一方面表明作者〔渴望投入抗击侵略者收复失地斗争〕,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作者〔报国壮志不能实现〕的悲愤。)
总评:这首绝句用质朴而形象的语言直接说出对生活的感受,表明自己的思想和心境——渴望为国出力、收复北方失地,但却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写从山中采取石灰石要千锤万凿,暗喻〔人要经过磨炼才能出来作一番事业〕。)
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石须经过煅烧才能成为石灰,暗喻〔人在完成事业过程中要经受严峻考验〕。“若等闲”是人格化写法,表现出〔无所畏惧的气魄〕。)
粉骨碎身浑不怕(石灰石煅烧后就会粉碎,暗喻〔要做重大牺牲〕。“浑不怕”也是人格化写法,表现出〔不惜做出任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可用来抹墙涂壁,给人留下洁白的颜色,这里暗喻〔保持正直纯洁人格,为民造福〕。此句道出中心题旨,“出深山”“若等闲”“浑不怕”都是为了“要留清白在人间”。)
总评:这首诗借咏物来咏人,表面上句句写石灰,骨子里句句写为人,语意双关,发人深省。在短短四句诗里,通过对石灰的赞美,表现了青年时代的于谦立志艰苦磨炼,准备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的理想和报负。
三、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三首七言绝句。
2.书面完成评点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旧课
1?指定学生背诵上课时学过的三首绝句;
2?重点抽查书面评点作业完成情况。
二、进行新课
1.再次认真阅读《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四首诗词,掌握其主要内容,然后填写下列练习题中的空白(习题印发):
(1)《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五〕言〔律〕诗。它的前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长安〕和〔杜少府将去的地方——四川〕;第二句以下直接抒发与朋友分别时的感情。先写〔二人有共同的遭遇和共同的惜别之情〕,第五、六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因为这两句表现出〔真挚的友情不受空间限制的思想〕,我们现在仍然常常引用这两句,用来表达〔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意思〕;第七、八两句以送别不要做小儿女态作结。虽然是一首送别诗,但它突破了〔古人送别一味悲伤的老套子〕,而表现出〔一种奋发精神和开阔胸襟〕。
(2)《春夜喜雨》也是一首五言律诗。前一句写春雨的〔及时〕,“知”字赋予春雨以〔生命〕,是〔人格化〕的写法;第三、四句描写春雨的特征,“潜”“润”“细无声”生动地表现出〔细雨霏霏的情景〕;第五、六句写雨中夜景,“云俱黑”写出〔雨意很浓〕,“火独明”衬写〔“云俱黑”〕;第七、八句设想雨后晓景,“红湿”“花重”写出〔雨后满城春色、生意盎然〕的景象,是具体写春雨的〔“润物”〕作用,而作者之所以“喜雨”正是由于它能够〔“润物”〕。
(3)《忆江南》如题目所示,是写作者〔回忆中的江南春色〕,表现了作者〔对江南春色十分爱恋〕的感情:“日出”“春来”两句逼真地描绘出〔江南水乡特别是苏、杭一带春景〕的特点。
(4)《渔歌子》的第一、二句是写“渔父”〔生活环境的美好〕;三、四句写“渔父”的〔衣着〕;最后一句写“渔父”〔即使在风雨中也安然自得的情趣〕。在这首小诗里,西塞山前美丽的春景与“渔父”这个人物融为一体,抒发了作者〔不慕荣华,不畏风雨,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实际上这是〔作者对宦途不满、对封建统治者不肯合作〕的一种表示。
2.进行比较分析谈话:
(1)试与《木兰诗》和上学期学的《卖炭翁》相比较,根据有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看,这七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卖炭翁》、《木兰诗》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是叙事诗;这七首诗词与它们不同,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为主,是抒情诗。)
(2)试把这三首诗词按抒情方式的不同分成三组,比较分析各组的抒情方式的特点各是怎样的。(《望天门山》、《忆江南》和《渔歌子》是一组,它们的特点是“即景抒情”,只是有的写“眼前景”,有的写“忆中景”,有的则自己也化入景中:《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组,它们的特点是“因事述怀”(直抒胸臆);《石灰吟》自成一组,它的特点是“托物言志”;《春夜喜雨》应列入第二组,从全篇看,是“因事述怀”的抒情诗;但诗中有较多写景成分,如后四句;也有托物言志成分,如“润物细无声”。这又是它不同于一般“因事述怀”的抒情诗的地方。)
三、课堂练习
1.不看课本,在下面每个空白里填入一字并注音、标调(用小黑板或投影幻灯揭示):
(1)()水东流至此回
(2)()卧孤村不自哀
(3)夜()卧听风吹雨
(4)千锤万()出深山
(5)风景旧曾()
(6)西塞山前白()飞
(7)桃花流水()鱼肥
(8)青()笠,绿()衣
2.比较下列形近字的写法,并用以联结成词语(用板书揭示): 戍 戌 戊阙 阕宦 官己 已歧 岐蓝 篮 兰
3.选取下列字词,填入下面一首四言诗的适当空白中(用教学“大字报”或投影幻灯揭示):
碧、孤帆、僵、尚、戍、阑、凿、等闲、清白、阙、辅、津、宦、己、涯、比邻、歧、时节、潜、润、谙、蓝、鹭、鳜、箬、蓑。
阳春〔时节〕,美景曾〔谙〕:春山如〔碧〕,春水如〔蓝〕,两行白〔鹭〕,一片〔孤帆〕。潮生〔津〕渡,雨〔润〕江边,〔鳜〕鱼〔潜〕泳,〔渔〕父举竿,〔蓑〕衣〔箬〕笠,布袜青衫,钓罢归来,夜〔尚〕未〔阑〕,天涯知〔己〕,〔比邻〕渔伴,相呼把酒,共话当年:曾登帝〔阙〕,远〔戍〕边关,临〔歧〕引路,遇阻〔凿〕山,〔辅〕君卫国,百战生还。年老力衰,退守江船,岂甘〔僵〕卧,苟且偷安?自食其力,分外香甜。达官显〔宦〕,视若〔等闲〕,一身〔清白〕,留与人间。
四、课后作业
1.继续熟读、背诵这七首诗词,进一步体会其语言的精炼、形象的鲜明,意境的优美和感情的炽烈。
2.整理或继续完成关于这七首诗词的书面作业。
3.在作文课上用现代汉语,试以“即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因事述怀”的抒情方式,写一首小诗(课外先做准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