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从感谢贫穷到杀鱼弟,这个社会到底需要多少廉价感动?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8 11: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从感谢贫穷到杀鱼弟,这个社会到底需要多少廉价感动?作者:冰川思想库


今天因为“感谢贫穷”而感动,明天又因为贫穷带来的苦难而落泪,后天又欣赏起贫穷结出的果实来,这是一种病。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土土绒
8年前的网红“杀鱼弟”孟凡森喝百草枯自杀。喝下毒药后,他立刻被家人送往医院,希望医生能挽回年轻的生命。
毕竟他才17岁。
但百草枯是一种剧毒农药。关于这种农药,我们也许还记得不久前,四川19岁的年轻人谢云涛为了逼妈妈回家,喝下了百草枯,随后虽然立即求医,但仍然在苦熬18天后离世。
在网络上,关于这种剧毒的除草剂,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百草枯,给你后悔的时间,却不给你活着的机会……”
杀鱼弟会不会更幸运一点,逃过一劫?我们不知道。目前他正躺在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的病床上,称后悔喝下百草枯。无论如何,这已经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而这个悲伤的故事,似乎是以一个喜剧开始的。
1
8年前,有人在苏州菜市场的水产摊前,发现了这个小男孩。在网络热传的几张照片中,小男孩娴熟地卖鱼、杀鱼的过程,以及犀利的眼神秒杀了众多网友,“杀鱼弟”因此也一炮走红。
那是一个草根网红当道的时代,人们热衷于发现和传播底层的那些令人“拍案惊奇”的人物。杀鱼弟很幸运地成了其中一个。
但是,旁观者关注的重点,只是男孩幼小的年龄和犀利的眼神之间的巨大反差,以及这种反差带来的猎奇感而已。然而,如果代入到主人公的生活中,就会发现这种“欣赏”的背后,是生活的残酷。



2010年11月,“杀鱼弟”重回学校读书(图/图虫创意)
8岁就开始杀鱼,这么小的年纪为什么不上学?在成为网红后,好心人帮助他重回课堂。可没过多久,“杀鱼弟”的父亲又让孩子回来杀鱼了,邻居说:“有时候三天两头去(学校),有时候早上去了下午就回来了。他父亲说读书有什么用?只有干活挣钱。孩子自己也不想读,说实话他根本读不进。”
但是,那么小的孩子懂什么?他上的是民工子弟小学,老师水平有限,一个人教好几门课,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父母呢,没上过什么学,自己都看不到生活的方向,哪里能帮孩子设计未来?
多年以后,父亲问长大了的“杀鱼弟”要不要出去打工,他说:“爸爸,我还是先在家里杀鱼吧,外面那么乱,万一被骗了咋办呢?”教育的匮乏和贫穷的束缚,让他早早失去了独立生活的勇气。
父亲孟长青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留下他一人。他害怕孩子以后像他一样孤单,“一不小心”生了6个孩子。因为家庭压力大,夫妻经常吵架。
据说,“杀鱼弟”的自杀就是因为受不了父母的争吵。但是,争吵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是这家人在生活的重击下,一次次的失败。贫穷自然而然地在这个家庭中实现了代际传承,而他们似乎毫无还手之力。
2
就在不久之前,河北女孩王心仪因为一篇《感谢贫穷》的文章火了。这本来是她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的个人自述,但媒体敏锐地把文章中的“亮点”提炼了出来,把女孩打造成一个感动中国式的励志典型。然后,各种媒体、自媒体纷纷跟进,“看哭了!”“‘感谢贫穷’太令人感动了!”
贫穷是否值得感谢?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这里就不再说了。但至少这篇文章没什么好让人感动的。
一篇自主招生考试的个人自述,相当于过去科举时代的“拜谒文”吧,中心思想就是说明自己有多优秀,希望你能看上我。在这样的文章中,一个聪明的女孩该写些什么,不该写些什么,难道不是很明显吗?


王心仪(图/图虫创意)
这里并没有批评女孩的意思,一个凭借自己的能力从贫寒家庭走出的孩子,经历了多少艰辛,可以想象。这样的努力的确值得尊敬。至于写这篇文章,她也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而已。但这个社会对于“感动”这种情感似乎有点饥渴,一旦发现一星半点的迹象,这样大肆炒作成感天动地的人物。所以,本来是一句客套或者常规话术,也要拿来深情感动一番。
可是,人们在流着热泪的时候,竟这么快就忘记了前两天看《我不是药神》时,捶胸顿足地引用的“警句”:“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前一秒穷还是一种病,后一秒就要感谢了?


电影《我不是药神》剧照(图/图虫创意)
中国人看了那么多武侠片,总该知道所有的武侠片里,两位大侠打完架,打赢的那一方总是要说一句:承让承让!难道有谁觉得真的是因为落败的那一方让着对方吗?
不过,很多人其实并不在乎事实是什么,只要能满足自己的某种情感需要,就毫不介意地全盘接受。而当有新的故事出现时,又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新的“感动”中去,丝毫不管两者有多么大相径庭、自相矛盾。
3
在一次台风来袭时,在广东省中山市有一名男子试图阻止大风中摇摇欲倒的小货车,却无力回天,车辆被风吹倒,男子被压车下,当场身亡。据说男子姓周,时年已经54岁了,这辆车他买回来还不到半个月。当时现场有很多人劝他算了吧,但他不听,执拗地想阻止车辆倒下。
这是贫穷的另一个版本。这名中年男子或许不至于缺衣少食,但生活的重压对于他来说,重过台风。在与生活的搏斗中,他失败了,败得令人心酸。台风给了他最后的舞台,让他充分演绎了什么叫苦难对人的摧残。


2017年8月23日,台风“天鸽”来临,在广东省中山市,一辆货车在狂风中不停晃动,一名男子试图撑住车辆,几秒后,货车倾倒,男子被压在车下,不幸身亡
没错,苦难只是一种摧残,能令人感动的只能是人本身。但自己心有所动,是极其私人的事,而且跟时间、场合、个人的境遇、经验甚至一缕适时的风都有关系。别动不动就去拉着别人跟你一起感动。
张小龙说,故意去感动一个人是不尊重他的表现。
感动很多时候都是“自我陶醉”,觉得自己在感动中也升华了,这种幻觉如此良好,以至于产生一种类似醉酒的迷幻效果。可是,微醺虽好,也要适量,更何况抒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一位媒体前辈曾经这样告诫同行:“不要在生活中寻找你要的东西,而要努力感受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句话对普通人同样适用。
作为一个成年人,理应建立起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而不是人云亦云地随波逐流,在煽情的背后,保持清醒的逻辑,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做一个逻辑自洽的人,如此,也能大概率减少被忽悠的可能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