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也看中医吗?实地探访唐人街老中医(转载)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7 | 2021-1-10 04: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4: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排斥到热爱,是中医的疗效改变了我
  中医书友会 今天
  ?
  中医书友会第198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每个中医人走上中医这条道路的机缘或许不同,初衷或许不同,感悟或许不同,但都被其魅力深深吸引,不断攀登,克服困难,走出迷茫,领悟医道。(编辑/青立)
  ?
  我的学医历程——从排斥到热爱
  作者/何裕民
  作为20世纪6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一员,年轻时梦想在数学中有所作为,下乡的7年中,空闲时间只啃了两类书,一类是旧书店淘来的《几何辞典》《代数辞典》等,一类是哲学书,当时对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爱不释手。当时,社办企业盛行,1972年被招入社办厂,从事有色金属加工,又想走工程师之路。
  1975年,阴差阳错,被送进上海中医学院。我身体强壮,很少生病,素不好医,再从未听说过“中医”还有“学院”。当时的浙江很乱,公社党委书记劝我好生把握这次机会,过了这次,也许就再也没有上大学“跳龙门”机会了。
  怀着忐忑,来到中医学院。第一学期,基础课阴阳藏象等听不进去,与脑海中的原有知识抵触太大,下课多次质询老师。特别是讲到“经络”,逼问老师,究竟“经络”是什么?请拿出证据来。
  1977年底恢复高考,我向(当时管学校的)工宣队提出要退学重考,被工宣队训斥了一顿,没同意。1978年初恢复研究生考试,我仍在读,报了上海第二医学院的肾病专业,居然考中。当时我还在毕业实习,班主任到郊区的毕业实习医院来找我,说我已考取研究生了,由于名额调剂关系,我被转到中医学院,学院考虑让我转读“通里攻下”(中医外科)硕士。我一听,没兴趣,不假思索就谢绝了。
  想不到毕业后,被动员留校,第2年(1979年)继续考研,报了上海第一医学院,但审核没过,说不够两年临床。直到1980年,这时,我对中西医学的态度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主动报考了中医研究生,从而走上了以中医为主的医学研究与应用之路。
  实践促使我改变
  促使我改变的是一系列的事实。
  当时(1978年)社会正在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连串的事实,让我这个自以为理性又有一定哲学根基的人开始对中医学改变看法。
  最初是见习时,我独立诊治了一个心源性水肿的老人,此人心衰厉害,在用洋地黄制剂,又因水肿,加用了利尿剂,却未见控制。我想起了张仲景的“真武汤”,全方稍作调整,用上了,不料,效果奇佳。一周后复诊,水肿退了,行走不喘了,这老者后来十分相信我这个小医师。
  第二件事是儿科见习,我去了上海市儿童医院,由于门诊病房拥挤,该院创始人,中国儿科奠基者苏祖斐老教授(时年80多岁)与我们挤在一间房中,她看的是小儿过敏性紫癜,用的是中西医结合方法。出于好奇和尊重,有空我就坐在她旁边,我看她用的都是凉血止血药,遂百无禁忌地提出:老师上课讲,这种病症,大多病于脾虚,脾不统血,当用补脾益气摄血法。想不到作为大师级的苏老竟十分谦虚,说她那套是西学中的,中医就用你说的试试看。
  每周一个下午,三个多月,我们可以说“祖孙俩”系统观察了近40例少女,效果非常好,近半数患儿2周后血小板上升,80%一月后血小板正常。苏老很高兴,因为比她那套效果明显要好。我也很高兴,我高兴的是,与大专家在一起,抄抄弄弄,居然也有效?而且,中医理论好像还是管用的。
  彻底改变我看法的是两件事情:1978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毕业实习在奉贤人民医院,急诊值班,一个19岁的小伙子,身高1.80米,满脸通红,骑车来看病,是公社卫生院转来的,查了一下血象,考虑是白血病,我嘱其入院治疗。当时住医院是要带被褥、热水瓶的,故嘱其回去取。他家离县城30里地,当晚他回到医院。住院第二天即开始化疗,化疗到第三天,他起不来床了,第四天晚上,他死了!
  当时我的心象撕裂一样的痛。这个比我小几岁的壮实青年几天前还蹬着自行车90里,用药四天后居然就这样死了?我的心非常愧疚,我觉得是我杀死了他。那天我不收治他,他不会这样死;也许我救不了他,但他至少不至于只活4、5天。那以后,我一头钻进医院图书馆,查有关资料,那时,医学书十分有限,有的就是《希氏内科学》的老版本,书上清楚地写着这种治疗方法没错,那证明这是权威的、科学的,但人却死了?!
  在“科学”与“事实”之间,我迷茫了。
  毕业留校后不久,我插队地方一位退休了的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领导来上海找我,希望我这位接受过“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上海医师能帮助他治肺癌。
  我陪他走了好几家医院,一概拒绝,因为他患晚期肺癌,又伴较严重的冠心病。无奈之下,我和他实说了,想不到他认定上海,希望我帮他看。那时,我帮他找了我校内科权威张伯臾老中医,先帮他调整冠心病再说;至于肺病,我则在张老的方上加几味药。
  由于找张老很难,故以后就由我直接改方,想不到这一改,1978年是60多岁的老人,一直活到了1989年,竟然活了10多年。1980年我研究生报名时,他已大大超过了当时西医给他定的寿限:3个月到半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当时最时髦的口号,使我改变了对中医的看法,也促使我下决心改考中医研究生,这也是驱使我临床上一直致力于中医肿瘤治疗的最初动因。
  从感性到理性
  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信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次次的亲历亲为,让我这个信奉数理与哲学,喜好工程技术等“刚性”科学的男生,逐渐对阴阳藏象,个体人伦等“玄”而又“软”的非逻辑的经验性内容产生好感,并决意为其做些工作。
  数十年的孜孜不倦的多层面、多维度探索,加上原本的善于沉思与逻辑推演的特点,使我能对许多神秘“表象”的浮现原因或机理有了个自认为是可信的解读或认识。
  特别是我在1980年代末曾与同年龄段的十余位有研究生背景的同仁们一起花了2年多时间,做了一件至今都引为自豪之事,即系统比较了中西医学,从源头,从文化背景,人文地理差异到方法学,学科概念体系等予以全方位的比较研究。遂有了一本影响较广的《差异·困惑与选择》。
  1990年代中期,我又坐了近三年的“冷板凳”,使原先有较浓“呐喊”味的比较研究,多了些哲学沉思与历史追寻。认真追溯寻绎了中医药产生的巫文化源头及其演变过程,而有了《走出巫术丛林的中医》一书。
  我们是幸运的,生活在千年世纪之交,精彩而又快速发展的世界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添色不少;但我们又注定是沉重而又受挤压的,挤压在过去和未来之中。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起,从恩格尔的新医学模式的提出,到世界卫生组织的一系列新建议,到哈斯廷斯的医学目的与目标重新定义,以及在主流医学领域已经和即将发生的许多重大变革(比如,关于从精神病学到精神健康的概念转变,从肿瘤的对抗性治疗到更注重人的生存质量等),昭示着随着新的千年世纪的降临,医学也将迎来她崭新的一页。
  我庆幸的是,我一贯不愿龟缩在象牙塔中,而愿把触角伸向多方面;也得益于一大批志同道合之学界友人的热心相助,经常性的思想交锋和“精神聚餐”,因此,我们更愿意,且完全可以从世界的角度,从发展的角度,从未来可能的态势,回过头来看看中国传统的医学,看看当今我们能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
  热衷于西医标准评判中医,前提就是荒谬的;拘囿于中国看中医,注定是狭窄的;局限于今天论中医,必然是短视的。更不用说停留在过去的历史中评论中医了!
  推荐阅读
  学中医,首先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裘沛然:我半个世纪从事医学的教训
  I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爱上中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何裕民。编辑/青立。校对/韩晓红、安华。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4: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过瘾。等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4: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医大师张磊谈如何读中医书
  中医书友会 1周前

  ?
  中医书友会第206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张老将读书方法归结为“重背诵、重经典、重广博、重得要、重心悟、重持恒、重笔录”七重,不下苦功岂能真正成才?张老说“背诵时不用默诵,可在僻静处朗朗诵读,使声出之于口,闻之于耳,会之于心”,一下就说到我的痛处了,我争取把默写的毛病改掉。(编辑/王超)
  ?
  国医大师张磊谈如何读中医书
  作者/张磊

  书要多读,又不能尽读,怎样读才能效果更好呢?我个人体会,应有选择地读。大致可分为精读之书和粗读之书。对于精读之书,要反复读,多下功夫;对于粗读之书,顾名思义要读得粗些,一览而过。但不可忽视粗读之书也有精的部分,这一部分同样要精读。概括为“七重”。

  重背诵

  学习固须勤奋,亦宜讲求方法。以读书而言,背诵是打好中医基础最根本的方法,而且越早背诵越好。如盖房一样,一块砖一块砖砌起来,然后才能粉刷。背诵也是为后来领悟、理解和运用打下基础,后劲较足。

  初学医时先背诵《雷公药性赋》 《汤头歌诀》《濒湖脉学》等,作为启蒙读物。继背《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背诵时不用默诵,可在僻静处朗朗诵读,使声出之于口,闻之于耳,会之于心。

  内容多的篇章,采取分段滚动式背诵方法,背诵着后边的,复习着前面的,如盖楼打地基,垫一层夯实一层,如此,才能强记不忘。背诵开始要少,由少而多,集腋成裘,积沙成丘。

  重经典

  我认为,为医者,尤其为上医者,四大经典不可不读。纵观历代大医家、有突出成就者,都是从读经典起家的。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岂可忽乎者哉!《内经》 为中医理论之渊薮,为医不读《内经》,则学无根本,基础不固。后世医家虽然在理论上多有创建,各成一家之说,但就其学术思想的继承性而言,无不发轫于 《内经》,故读《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目的在于掌握中医理论之根本。读经典著作时, 要参阅相关著作,前文已述,此不多讲。

  重广博

  除经典著作之外,还要阅读很多后世医家著作。我常说,医家要博览群书, 广得其益。学习病因病机,除背诵“ 病机十九条”外,还要读《诸病源候论》,可以明了病因病机学理论;中医诊断方面,要读《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该书造精微,通显幽,易学易懂,切于实用;方剂学知识,应读《医方集解》,该书辨证论方,贯通理法方药;中药学方面,可参阅《本草纲目》,其内容丰富,理明义详。

  我崇尚《脾胃论》,善用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气虚头痛等疾病。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本着求实精神,敢于创新,敢于纠古人之错,论述了血瘀所致病症,丰富发展瘀血学说。我主张多读名家医话医案,如《临证指南医案》《明清柳选四家医案》《谢映庐医案》《经方实验录》《秦伯未医话医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等。

  我认为,医案是医生临床经验的体现,是非常珍贵的医籍,读之能得到很多启发。医案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一家之专著,一是多家之集萃。前者系一人之经验,其系统性、学术性较强,如参天大树,望之蔚然;后者是医林掇英,如众蜂所酿之蜜,甘味绵绵。二者各具特色,各有其优,皆应读之。

  有些医案则妙中有妙、巧中有巧,有些医案则独辟蹊径,有些医案则棋高一着,令人目不暇接。其方也,如重型炮弹者有之,如轻舟行水者有之,如围魏救赵者有之。根据不同内容,或取其论,或取其方,或取其法,或取其巧,或取其妙,对其中最精要部分,更要细读,反复读,悟其理,会其意。只有广开学路才能迅速提高医疗水平。

  重得要

  读书不仅要“博”,而且还要由博返“约”,能够领会或掌握一本书、一段文章的精华所在,对重要篇章或段落,要精读,反复读,重点语句还要朱笔圈点,得其要旨。

  如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因其轻而扬之”及《温病条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理论,我确立了“轻清法”。本法主要用于因风热之邪伤于头部的疾患, 如头痛、头懵、头晕、耳鸣、眼胀、鼻流浊涕、鼻塞不通等病。创制谷青汤,方由谷精草、青葙子、决明子、薄荷、菊花、蝉蜕、酒黄芩、蔓荆子、生甘草组成(编者按:点击链接有河南李发枝教授喜用的谷精草合剂和张老此方看似同出一源)。即用轻清上浮而又凉散的药物,易于速达病所,以祛除病邪。

  根据《素问·汤液醪醴论》“去菀陈莝……疏涤五脏”之旨,确立了“涤浊法”。因浊邪所在的上、中、下三焦位置不同,以及病邪兼挟不同,而分浊邪阻肺、肺失清肃方,浊邪中阻、脾失其运方,肝热脾湿、浊邪积着方,浊在下焦、膀胱失利方。

  阅读 《医学心悟》后,认识到医生应具备“五知”。

   一是知理。明了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景岳全书·传忠录·明理》中说:“万事不能外乎理,而医之于理尤切……故医之临证,必期以我之一心,洞病者之一本,以我之一,对彼之一,既得一真,万疑俱释,岂不甚易?一也者,理而已矣。”

  二是知病。知病首先要求本, 其中最重要的是求病因、病性和病体之本。《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三是知动。人是一个时刻不停的活动机体,疾病是一个动态的病理变化,尤其用药治疗后,其变化更是明显,所以,医者不但要知病之为病,而且要知动之为动。

  四是知度。要把握好对患者的治疗尺度和用药尺度。“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五是知误。既要知他医之误,又要知自己之误,误必纠之,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最怕的是不知误,“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很值得认真研读的。许多书我是“蓝笔点来红笔圈”,有感于此,曾做诗一首,谓之《读书有感》:“ 医道精深学莫休, 学如逆水荡行舟。书中要语自圈点, 点点圈圈心上留。” 愿与同道共勉。

  重心悟

  学习中医典籍,不仅“博”“约”,而且还要“悟”。读书不能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尤其对经典著作,其理深,其义奥,非潜心研读,穷思精悟,莫得其要。如对《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中的“治病必求于本”体会较深,临床治疗中应该求病因之本,求病机之本,求病性之本,求病位之本,求病体之本。

  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这段经文,从“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悟出了临床辨证思维六要,即:

  辨证中之证与证外之证,注意其杂;

  辨静态之证与动态之证,注意其变;

  辨有症状之证与无症状之证,注意其隐;

  辨宏观之证与微观之证,注意其因;

  辨顺逆之证与险恶之证,注意其逆;

  辨正治之证与误治之证,注意其伤。

  从“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悟出了“疏利法”。疏是疏导,有分陈治理之义;利是通利,有运行排遣之义。常用于水湿失于输布出现全身郁(瘀)胀,似肿非肿的经络湮瘀证。针对水、湿、痰、瘀、气停滞的脏腑经络不同,又细分为疏补相兼方、行气通络方、化痰通络方、疏肝利湿通络方和化瘀通络方。

  对“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提炼出“动、和、平”的学术思想。所谓“动”,是指正常情况下,人体是一个时刻不停地在“和”的状态运动的有机整体;其次,人体的病理是在“失和”状态下运动变化着的机体;再次,针对运动变化着的机体、疾病、病症,其理、法、方、药也应随之而动;最后,治疗的目的,使失去“和态”的机体,得到纠正,重新建立新的和平动态,达到“阴平阳秘”。这些都是所强调读书要读到无字处的体现。

  重持恒

  自学医以来,看书学习,从不间断,持之以恒。在受业期间以读书为主,在中医学院任教时还是以读书备课为多。现在因年龄从职务上退休,但读书学习不能退休,学无止境,干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干到老。即便诊务再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看看书, 展卷有益。

  如“达郁法”的形成,首先取法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的“五郁”,谓“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继以 《伤寒论》 中治“少阴病,四逆”的四逆散和 《丹溪心法》 治疗“六郁”的越鞠丸化裁,组成“达郁汤”,药有柴胡、枳实、白芍、苍术、川芎、香附、栀子、神曲、甘草。

  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结合吴又可《瘟疫论》中达原饮之义,在原方的基础上,又伍入槟榔、草果、黄芩,使治疗五脏六腑之郁的力量更大,功效更全面。又如在阅读医案方面,读《临证指南医案》《吴氏医话二则》等,这些书涉及疾病广泛,论述精辟,见解独到,对临床治疗启发很大,对完善临床辨证思维很有帮助。

  《程门雪医案》《蒲辅周学术经验集》《岳美中医学文集》等,均为辨证精细,理验俱丰,见解独到的医著。近几年,中医医话医案迅猛增多,阅读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感受较深的是《朱良春用药经验集》和《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等,这些医家用药独到,有胆有识。我常说,当好一个中医不容易,尤其当一个水平较高的中医,更不容易。深知自己的不足,在祖国医学博大精深的海洋里,只有奋力搏击才能前进!

  重笔录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坏笔头。”读书背诵固然重要,面对汗牛充栋的中医典籍、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及丰富多彩的临床经验,都记忆不忘是不可能的,因此,对重要段落、观点做好笔录是非常重要的。系统学习中医理论是必要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登堂入室的过程,但也不能忽视平时对零星知识的积累,每次读书勿求于多而求于精,重要部分摘录卡片,日久天长,积少成多,逐渐丰富自己、壮大自己,为临床、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以学源不能断,起点作零点,求实不求虚,思近更思远作为学习的指导思想,坚信只要学而不厌,乐此不疲,久而久之,自能千丝成锦,百花成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4: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视频链接
  https://haokan.baidu.com/videoui/page/videoland?pd=haokan_share&context=%7B%22cuid%22%3A%22_uSza_ac-8gzi2ua_avSuliP2ulwav8CjuBHflapSaivuB8pgOvli_a12i_PP2fHA%22%2C%22nid%22%3A%227789289526453018696%22%2C%22tt%22%3A1561219556%2C%22uk%22%3A%22xeHyHpHq3XZYyyTgoeQAxQ%22%7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4: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报考中医,到底有哪些注意事项?
  http://bbs.tianya.cn/post-develop-2413256-1.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4: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好看视频》app搜此贴标题就可以在手机上看此视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10 04: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后欢迎回来顶帖,让更多人看到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人受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