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做人为何就是“不成熟”?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19 02: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诚待人”这是经常挂在人们嘴边上的一句话,在很长时间里它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人们赞美诚实,实际上也在不断地警示自己拒绝来自一切的虚假。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地看到与诚实的原本意义不相一致的解释,这就是在某些场合中由于有某些强势文化的屏蔽而产生的价值紊乱,在这种语境下,“诚实”则演变成了“不成熟”的同义语。这是在当今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经常面对的问题。
在大学生求职中,经常会遇到有关的对某项工作的喜欢与否的问题,诚实的应聘者在喜欢和不喜欢中直截了当,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一点也不用掩饰。而不诚实的人则喜欢把自己包装起来,尽管会对某项工作不喜欢,但是,不就业就失业的追问会让自己选择违心。结果,前者可能会因为诚实而失业,而那些不诚实的人则因为违心而如愿以偿地获得了一份工作。在很多人眼里,诚实的人一定是很傻的,这种傻也会让人们看作是青年人的一种不成熟,而那些不诚实的人,即说谎的、或者说知道了不说的人则被认为是一种成熟。
还有,现在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似乎也习惯于用诚实等于不成熟的公式来对待孩子。其实,孩子们最能带给人们乐趣的便是他们的童真、稚气,孩子们不像大人们习惯伪装自己,总是能够在许多大人在场的时候,不经意中说出大人们不想说或不愿说的事情,而每每在这个时候,孩子则成为家长责备的对象,言外之意是,孩子说出了不该说的东西。这样的事情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在家长嘴里又会变成一种不成熟的指责。这样的事情,虽然看似有道理,但是,却让很多年轻的学生背上了诚实即不成熟的负债,无论你如何向他们灌输诚实理念,都会让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虚伪。青年人不愿意在大人眼里老被说自己不成熟,这样,他们在年轻的心灵里,就学会了大人的思维方式,学会了伪装自己,学会了知道了不说,简言之,学会了不诚实,而在他们内心深度祈求的便是一种在成人眼里的“成熟”赞美。
现代人怎么会有“诚实”的“不成熟”之说呢?
首先,诚实被认为是一种幼稚。在很多人眼里,诚实似乎天生就与成年人无缘,幼稚的人才会诚实,年轻人通常在很多方面表现得很幼稚,自然,年轻人才经常地会被人批评为不成熟。
其次,诚实的人通常要付出代价。现代人交往,充满了利益的诱惑,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早已把诚实放到了一边,现代竞争的法则便是唯利是图,商战中谁要是诚实,那一定会被人耻笑的,而且,当经营者在商场上对竞争者诚实的时候,换来的一定是不成熟的眼泪。
再次,诚实的美德往往被视为弱势群体之规范。在现代社会,当人们用诚实即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时候,往往潜在地具有一种话语霸权。似乎诚实应该属于社会最底层的事情,对于社会的强势群体来说,道德则成为一种笑谈。殊不知,很多满嘴里仁义道德者,常常是道德败坏者。当道德成为普通人行为规范的时候,实际上意在用大多人善良的不成熟,去换得一种不道德的成熟的嚣张。所以,诚实一旦失去了主体间平等的语境,就会变成一种无理。
最后,诚实是一种圆满,少了回旋的余地。很多人之所以会表现出交往中的不诚实,实际上考虑最多的是,如果对人太诚实,把话说绝对了,会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带来被动,与其这样,不如留有余地,承诺的时候,尽量把条件说得含糊一些,给人一种薪水很诱惑的模糊条件,而将对许诺的解释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成熟地不给人们留下各对自己不利的话柄。
“诚实”与“成熟”反目,走向与“不成熟”的合流,是我们今天社会的一大人文景观。这样的人文景观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信息交流的交互性都格格不入。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人们之间需要坦诚相见、共享双赢。可是,我们的社会评价标准中奉行的“诚实”与“成熟”之间的对立却让这种现代性很难注入现代社会,并融为一种支撑社会进步的现代精神。但愿我的这种不“成熟”的“傻问”不会是一种无聊的呻吟和累赘的多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