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自闭症(高专注度):自闭症的核心障碍是什么?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8 10: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感受说话,用心去体会!
  嗨!大家好,我是少年的名字,一个致力于读懂星星的少年!
  今天让我们正式开启自闭症的解读之旅。由于内容过于硬核,开车之前请戴好头盔。
  自闭圈有一个观念,认为“社交是自闭症的核心问题”,如果真是这么简单,那只要提高社交技巧不就解决自闭症所有问题了吗?真相似乎没那么简单。
  “社交是自闭症的核心问题”这句话其实只对了一部分。让我们来看一下B站的《和自闭症的你在一起的每一天》,感受一下重度自闭症患者东田直树的登场,你会意识到自闭症问题的复杂性。
  作为一个出版了多本书的自闭症作者,东田直树的行为与常人存在巨大偏差,并不是简单的一句“社交障碍”能解释得通的。我认为“社交障碍”只是大脑底层障碍的表象,我要做的是揭开底层障碍究竟是什么,同时也是这一期的主题:
  什么是高专注度?
  我举个例子,当一个普通人做一件事情时,处理这件事情占据他大脑的70%,剩余的30%大脑则保持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比如有人找他说话、互动或恶作剧,他可以及时作出反应。(注:这里的70%只是一个参考数,具体数字未来可以通过量化判定)

  


  ▲ 韦德在接受采访时,仍能发现身后的波什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专注度,比如我们在玩手机打游戏时,这件事可以占据大脑90%。也就是说,那一刻人只留下10%的大脑来关注周围环境,自然也就实现对外界信息的“忽略”。(请注意,我这里用的是忽略,而不是屏蔽)

  


  ▲ 当我们高度注意某个点时,会无视环境
  类似场景还有很多,比如考试前的复习,或者刚被领导批评后的工作态度,这时候人可以凭本能提升自己的专注度。而整个提升专注的过程,其实就是排除干扰的过程。
  好了,那么如果有一个孩子,他的专注力下限就是90%会怎么样?
  用一张图来展现这个状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无法自拔。

  


  ▲ 类似的沉浸状态在自闭症中很常见
  经过我一年多的观察研究,自闭症的核心障碍其实就是这个:高专注度。常用来判断自闭症的业界标准“不应、不指”,其实就是这一状态下的结果。
  如果把孩子的大脑比喻成电脑,NT的大脑可以把它看成装了Windows系统,AS/ASD的大脑可以把它看成Dos系统。NT支持窗口作业,可以同时执行两件事,AS/ASD就只能做一件事,这就是为什么自闭症孩子在沉浸状态下无视他人的原因。(注:这里的Dos系统是极端化比喻,现实中AS/ASD会保留很小一部分观察环境)

  


  ▲ AS/ASD的白色部分不足以处理外部信息
  这时候,一定会有家长说:“不对啊,如果按你说的自闭症的核心问题是高专注度的话,为什么我家孩子的问题是注意力涣散,和你说的恰恰相反?”
  其实很多家长并不理解,这种高专注状态除了做一件事情会吸引他的注意力外,脑海中想一件事情时也会占据所有的注意力,我称之为“神游”。
  比如,老师给孩子上课,但孩子想的却是昨天的动画片,或者同学手中的消防车,此时他们的注意力都在感兴趣的事物上,那么他的行为表现就是注意力涣散。
  我本人作为一个特质持有者,可以告诉家长的是,这种脑海中突然浮现的场景对注意力具有极端强烈的吸引力。我的父亲也是特质持有者,他去菜场买菜从不做规划,看到哪个菜他那一刻想买就买了,很难抗拒自己的意识。而回到孩子身上就是,明明在上课,他看到远处地上的玩具消防车,即便你把车收起来,那一刻这个想法已经阶段性占据他的大脑。而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的注意力涣散,其实是高专注力的变相表现。
  如何改善注意力涣散呢?
  首先,让自闭症孩子远离电子产品,如果他对电子产品心理成瘾,他就会在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时去联想电子产品的画面,从而表现出注意力涣散或者是排斥学习的表现。
  其次,培养兴趣,因为兴趣会自然锁定注意力。但有些项目孩子就是不感兴趣怎么办?这里就需要合理运用强化物,提升孩子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兴趣值,这是最好提升注意力的方法。
  最后,面对孩子注意力涣散时,家长或老师需要提升自己的表现力,用夸张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回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外有研究发现,当干预老师穿上小丑服装后,干预效果会显著提升。原因是这样特别的装扮,可以把孩子的吸引力聚集到自己身上。
  高专注度如何反映自闭症程度?
  在序章中,我曾强调高专注度是唯二可以被量化的参数,另一个是感统失调的数量。相对于感统失调的粗放,高专注度可以做到精准反映,但目前标准还没有建立,比如百分之多少算是自闭。
  我认为,高专注度背后是人们处理主线任务所占据大脑的比重,是最能反映自闭症程度的表现。占比越高越无法观察四周的环境与变化,我们以东田直树为例,他作为一个重度自闭症患者,为什么必须看着字母表才能说话,所反映出的正是这方面问题。
  高专注度是只有上述影响吗?
  肯定不是,高专注度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其中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只是我们往往只放大了负面的影响罢了。
  正面影响
  还记得秋爸的抖音视频吗?

  秋爸我想就不必介绍了,他在视频中说,国外学者研究发现,自闭症基因中的一部分是优势基因,但哪一部分属于优势基因,目前国外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这里我给出我自己的答案,高专注度便是那个优势基因。
  高专注度怎么是优势基因呢?
  还是使用上面电脑的比喻。这里有两台电脑,一台装Windows系统,也就是支持多窗口,而另一台电脑装Dos系统,也就是不支持多窗口。在配置相同的情况下,同样处理1T的数据,哪个先完成呢?
  答案是装Dos系统的,因为电脑的算力被充分地利用了。
  自闭特质的大脑也是如此,高专注度背后其实是大脑对主线任务分配更多的算力,所以带来的不仅是90%的专注力,还有与之相对应的90%的大脑算力。如果对比一个70%的普通人,两个学生共同上某教授100分钟的课,那么带有自闭特质的学生就会比普通学生多吸收20%,大脑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深度也要高20%。但如果他对内容不感兴趣,则会全程神游,估计就只能习得10%。所以自闭特质的学生更容易偏科,而解决的最好方法是让他对所有学科感兴趣,强教是教不进去的,而这点是阿斯伯格教学的关键。
  也就是说,高专注度有益于深度学习,也符合秋爸所说的优势基因。这里透个底,自闭症的主要障碍都是为了优势基因输出最大化而匹配的,这部分我在讲述自闭症的成因时会进行详解。
  这里我们举一个历史名人牛顿的例子。小学的时候有这么一篇课文,讲的是牛顿专注实验,结果把怀表当鸡蛋煮了。现在有部分人怀疑事件的真实性,但因为牛顿是公认的阿斯伯格,所以一切都变得合理了。
  牛顿不仅发现了万有引力,还发明了微积分,学过微积分的都知道其反人类之处,竟然有人能凭脑子想出来,你就知道牛顿的深度演算能力有多厉害。另外,牛顿终生未娶,且不善社交,这些都很符合阿斯伯格的特征。
  回到煮鸡蛋的场景,牛顿可能事先已经准备好了鸡蛋,本身阿斯伯格大部分对家务是缺乏兴趣,于是烹饪时他将90%的注意力投入在思考上,仅用10%的精力去执行煮鸡蛋的行为,就很容易发生类似的事情。
  这里想表达的是自闭的高专注特质,其实是深度学习的优势基因,所以真不必谈自闭色变。我的个人观点是:自闭症其实是“失败”的高功能和阿斯伯格,而在低龄段(2岁以内)诊断观察时孩子往往只表现出自闭的问题,智力展现不充分,大部分孩子会随着成长改善自己行为逻辑,这个话题我会在“自闭症的成因”中做更深度的分析。
  负面影响
  说完正面的,再来说说负面的。
  前面说了,一个自闭特质的持有者,会用90%来处理眼前的事物(我称之为主线任务),用10%去观察环境。那么生活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发任务切换,也就是从做一件事情切换去做另一件事情。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原来做的事情占据大脑的90%,然后因为主线任务切换,一下切换到了10%,这时候当你完成另一件事情后,你就很难想起来前面做到哪一步?我把这个特征称之为“断片”。
  我举个例子,你让自闭症孩子去拿手机给你,孩子拿到手机的那一刻突然想到手机很好玩,于是开始玩游戏,最终他忘记了把手机给你拿过来。这种情况便是在主线任务切换时,因为原来的任务被放到了大脑10%的处理区间,所以造成想不起来,形成“断片”的状态。
  当然现实中,有些人可以想起来,但会显得很费劲。这个问题以前从未被业内发现,因为人们会把这个问题归结于丢三落四或者健忘,但是我认识不少高学历的阿斯伯格,他们也健忘吗?
  阿斯伯格很多人都是以超强记忆著称,但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怎么解释呢?只能说,普通人确实也会存在丢三落四的情况,但是对比自闭特质持有者,明显会低出很多。
  如何克服自闭特质带来的断片?
  答案是养成规律的习惯,比如你知道自己遥控器随手扔哪里肯定想不起来,那你就把遥控器放在电视机前面固定的地方,并将之养成一种机械习惯,这样每次需要遥控器时都能在那个位置找到。也就是说用习惯来克服断片带来的生活障碍。说到这里,是不是像极了邹小兵教授的《小明的一天》?
  在成年的自闭特质携带者中,或健忘,或规律,两者必靠一样。规律是健忘的解药。
  所以说,虽然业内并没意识到“高专注度”的问题,但从成熟的干预手段中已经通过效果发现有效的干预方式,只是业界对为何有效缺乏科学的解释罢了。
  下面我用央视的视频来证明“高专注度”的存在。
  首先,我来介绍下解读的视频,出处是央视制作播映的《星星点灯——世界自闭症关注日特别节目》,共6集,B站可以搜索“星星点灯【6集纪录片】”就可以观看,这次分析的是第6集。其中,双胞胎的家长就有大家熟知的秋爸。

  


  ▲ 四个家庭五个孩子

  这期节目的任务是去超市买酸奶、牙膏和薯片,参与孩子分别是煊煊、安琪、笑笑、宝宝和贝贝。我们依次来讲述几个孩子的情况,并对成功及失败原因进行分析。

  笑笑
  


  笑笑,5岁,自闭症干预不到1年,能力和自控力都不是很好。
  


  


  进入超市后,妈妈直接将笑笑带到了冷冻区,并拿着酸奶的图片演示,但是由于在路上看到了电梯,而电梯又恰恰是笑笑的刻板物,于是笑笑强烈要求去坐电梯,妈妈最终拗不过他,陪他乘坐电梯。
  笑笑的整个购物体验完全受到高专注度的影响。他原本的任务是购买酸奶,但在发现电梯后就无视其他问题。其中既有忘记自己的主线任务是购买酸奶,之后的测试中还因此没有及时发现和妈妈走散。
  其实,笑笑并非是坐进电梯后才进入高专注度状态,而是在他发现电梯的那一刻,坐电梯的念头就已经充斥整个大脑。此时主线任务交替,笑笑就发生了断片的现象,他再也想不起来买酸奶的任务。
  上篇提到,有些家长描述孩子的问题是注意力涣散,其实就是笑笑发现电梯后,妈妈试图把孩子拉回买酸奶任务的过程,就像很多家长试图教育孩子,但孩子却想做其他事情而表现出抗拒的过程。其根本问题都是在主线任务外有更吸引他的东西存在,转移了孩子的绝大部分注意力。
  笑笑的另一个问题是情绪不稳定,这是我后面几期要讲的情绪抑制障碍。它的具体表现是当一个念头生成时,大脑很难平复这个念头,于是就表现出想到啥是啥,想到啥做啥的行为逻辑。上篇提到,我爸爸的行为逻辑就很符合这个特征,只是笑笑年纪更小,问题更为突出罢了。但只要笑笑智力没有问题,后续会有所改善。
  宝宝&贝贝

  


  宝宝贝贝,14岁,他们的爸爸就是知名的ABA大拿秋爸,宝宝贝贝属于较早发现并干预的,两兄弟中贝贝的程度更严重些。这里有个细节,秋爸使用了任务提示板,埋个伏笔,这是破解自闭断片问题的有效道具之一。

  


  进入场景后过度兴奋,宝宝看到的都是喜欢的东西,但其中并没有吸引宝宝的刻板物,于是他的主线任务变成了逛商场感受这种兴奋,把买薯片的任务抛在脑后。
  最后,秋爸发声提醒宝宝任务去买薯片,并通过任务提示板帮助宝宝回归到主线任务中。

  


  这时,贝贝出了状况。他趁别人不注意,直接打开一袋糖果吃了起来,这种行为在外人看来就是缺乏教养和违背社会规则。秋爸的表现较为严厉,其实我非常理解秋爸那一刻的情绪,但从干预的行为上并不可取,违背了邹小兵的包容性原则。除了这里吃薯片的行为外,后面还有直接喝可乐行为也是同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情绪崩溃的经历。我在25岁实习时,曾因为工作遭遇委屈有过一次情绪崩溃。当时我情绪失控,瞬间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在办公区重重摔倒在地。
  分享这段经历,主要是解释宝宝为什么会忘记自己的任务。除了我之前说过的做一件事和想一件事会占据大脑的主线任务外,过度情绪化,比如大笑、大哭、过度兴奋时,也会陷入对于情绪的高专注度中,从而断片忘记主线任务。此时大脑除了情绪,别无其他,所以即便当时宝宝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但大脑同样处于高专注状态,只是专注的是兴奋的情绪本身而已。
  这时候,秋爸语言提醒了宝宝买薯片,并拿出任务提示板,这是干预中的辅助行为。我们讲干预最核心的两个点,一个是强化,一个是辅助。提供必要的辅助帮助孩子回归主线很重要,这也是干预的细节。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任务提示板。它的作用是当本人发生断片,想不起主线任务时,辅助自己回归主线完成任务。现实中,我的断片现象也非常严重,于是就会用手机设定任务闹钟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克服这个障碍。最后,宝宝贝贝也是通过每完成一项勾划一项来完成整个任务的。

  视线再转到贝贝,贝贝的行为我称之为:不应景行为。这种现象经常在自闭症及阿斯伯格中发生,它不仅表现在行为中,也表现在语言上。我认识很多阿斯伯格,他们往往会在吃饭场合分享自己研究的经济、政治、科技研究。其实很多人并不感兴趣,但一旦当事人进入高专注度的状态下便会滔滔不绝,完全无视别人是否感兴趣,话题是否应景。这种情况极为常见,我在和别人分享自闭研究时也是这种状态。
  其实,这就是高专注度的表现,贝贝在吃糖果、喝可乐时,那一刻这个念头占据整个大脑,至于别人怎么看自己完全意识不到。这种行为如果发生在课堂上,就是严重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容易导致自闭症儿童退学,同时也是自闭症最常见的不良行为。这种行为的出现,便是高专注度下的行为逻辑,再让我们感受下面这张图:

  安琪
  


  安琪,11岁,这是第一次尝试独自购物。前面的三个孩子充分展现了什么叫高专注度,而安琪的经历则将断片展现得淋漓尽致。
  刚进超市,安琪目标明确地走向酸奶柜台区域。
  


  但走着走着,突然她不记得自己该干什么了,然后她跟着摄像师,摄像师到哪里,她就到哪里,愣愣地看着摄像师。

  


  因为就在这里,安琪“断片”了!

  究竟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安琪一进超市就径直走向酸奶产品区域,说明当时她明确自己的主线任务是买酸奶。但由于超市嘈杂的环境,她可能尝试去听一下大家说什么,一个分神就进行了一次主线任务的切换,当她想回到原主线,无论如何她都想不起来原本的任务。(如果不理解断片现象发生的逻辑,可以回看上篇的详细描述)其实,前面宝宝因兴奋过度而忘记任务也是同样的问题,只是没有安琪那么典型而已。
  那么安琪为什么要跟着摄影师呢?从我的理解,她是在寻求帮助,但开不了口问“我该做什么”,这也是自闭的障碍之一,因为表达自己的想法对自闭的孩子来说挺困难的。
  最后,在摄影师的提醒下,安琪想起了自己的任务,完成了购买酸奶的一系列动作。
  但在买牙膏的任务中,安琪再一次断片,在看到牙刷后临时变卦改为了牙刷。以我对自闭症状的理解,其实那一刻她自己动摇了,想不起来任务到底是牙膏还是牙刷,最终她选择了牙刷。当后来妈妈质问她的时候,她才想起来和她说的是牙膏。

  煊煊
  

  煊煊,12岁,5个孩子中程度最好的,她尝试不要父母陪伴独立去超市。煊煊是唯一独立完成任务的孩子,你可以看到她是如何克服断片的。
  

  进入超市,煊煊就陷入自言自语,重复最多的是“酸奶是哪里啊?”仔细看上面的动图,“你看那边是什么东西”,这句话看似是她说给自己听的。
  

  在买薯片的过程中,这种自言自语再度出现。仔细看她的台词,其实是自问自答的场景演绎,但正是这样的神神叨叨,才让她成为唯一一个独立完成任务的孩子。
  看过视频,你会不会认为煊煊不断重复的“酸奶是哪里啊?”是刻板语言?
  如果这么认为,说明你对自闭症还不够了解。煊煊说话的对象并不是别人,而是她自己,这种语言被称之为回声语言。(出自巴瑞·普瑞桑的《这世界唯一的你》)
  我先解释下煊煊为什么要重复“酸奶是哪里啊?”
  前面四个孩子都存在高专注度和衍生出的断片问题,导致主线任务丢失,从而行为上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而煊煊的回声语言,不断提示自己下一步要去买酸奶,通过与自己的对话,防止环境干扰破坏主线任务,这其实是煊煊的自我代偿行为。她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存在断片问题,但她知道不断提醒自己可以帮助自己完成任务。
  而在买薯片的过程中,煊煊的回声语言,这组语言中更像是说服自己,而这种回声语言的生活方式,常见于自闭特质的孩子中,我本人也不例外。我在工作中,往往会下意识地念出自己下一步要做的事情,直到有一天被同事指出我才意识到自己有这个问题,这一场景下这种语言是下意识的,甚至是不受控制。我认为这个行为根源还是高专注度,当你在计划下一步任务时,大脑没有余力控制其他,于是脱口而出。
  值得一提的是,煊煊是这五个孩子中情况最好的孩子,也是唯一独立完成任务的孩子,回声语言恰恰是她能独立完成任务的关键。
  《星星点灯》的第6集,如果你不懂自闭,看过后一定会一头雾水,因为每个孩子的表现差别是如此巨大。笑笑性格倔强,宝宝贝贝缺乏规则感,安琪的发懵令人费解,煊煊的自言自语会像极了精神分裂。除了程度不同外,当你用高专注度和断片去分析他们的行为逻辑,就发现底层的问题是近乎一致的。
  尤其是安琪和煊煊,一个深受到断片问题的困扰,一个则以自己的方式克服断片带给自己的不便。严重的断片,会将自闭症患者的行为逻辑撕得粉碎,想到什么,就要什么同时忘记原本的任务,这是很多中重度自闭症患者普遍存在的现象。
  本篇微信的核心,是通过央视的纪录片来论证“高专注度”存在的依据,以及它是如何破坏孩子的行为逻辑。但视频内容毕竟有限,如果你接受“高专注度”是自闭症的核心问题之一,想进一步了解高专注度是如何影响成年人的学习生活。
  以上微信是我将我微信公众号上中下三篇中的前两篇结合的,考虑到篇幅,第三篇就不放上来了,有兴趣的可以去我公众号:读星星的少年,解读自闭症(高专注度-下),那里我会分享高专度对我的个人学习生活的影响,以及解释为什么业内没有意识到高专注度是自闭症的核心障碍。
  自闭症的障碍一共7点,我随后也将一一做深入分析。
  以上内容,源自同名微信公众号:读星星的少年,目前仍在持续更新解释自闭症的各种行为,欢迎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