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伟俊《黄帝内经阐释》?生气通天论(六)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21-1-8 10: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帝内经阐释?生气通天论(六)
  主讲:邹伟俊
  讲课时间:2009年4月23日
  讲课地点:南京?建邺路
  今天讲第三篇《生气通天论》,这一篇还是属于第一卷,这一篇恐怕也要讲两次。
  《黄帝内经》中的前面四篇属于第一卷,都很重要,恐怕都需要讲两次,而且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单元,它是纲领性的,所以我们干脆稍微讲细致一点。
  我们首先复习,回顾一下。
  《四气调神论》好像还没有讲透,我总是觉得不满意,讲过之后,总觉得前面讲得不太理想,补救的办法就是再加加工,所以我们先复习一下。
  我们上次讲到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一句重要的格言,并从三个方面对这句格言进行了阐释,它不仅是医学,还是治国平天下的学问。
  它是治国的,是主张“治未乱”的,在治国的角度上,《黄帝内经》主张“治未乱”,不应该只“治已乱”;在治人的角度上,在人的修身养性上,它也主张“治未病”,在这一个人还没有糟糕的时候,还没有跌跟头的时候,还没有坎坷的时候,就要治了。
  怎么治呢?
  修身养性,好好学习国学,学习圣人之道,孔孟之道,学习老庄,学习释迦牟尼,这就是人生“治未病”。
  它是治人的,这样一来,这个人就不容易跌跟头,不容易犯错误。
  从医生治病的角度上,面对病,也要“治未病”,病已经是已病了,怎么“治未病”呢?
  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
  有的,中医里有的,《难经》里就讲到了“治肝实脾”,就是说,肝病不能只顾治肝,西医就是只对着肝开火,中医不是的,中医治肝要实脾。
  也就是说,要看到病未来会出现什么问题,预先进行防范和治疗,肝有病,未来会怎么样呢?
  会克脾,下一步就会侵犯脾,所以预先要充实脾,这叫“治肝实脾”。
  这是很有名的,也能算是成语,是指导医生怎么治病的,这也是“治未病”。
  考虑得很严密啊,实际上,《黄帝内经》作者的考虑是非常严密的啊。
  我们上次这样介绍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我觉得还是没有讲透,还需要再阐释一下。
  再阐释一个什么问题呢?
  既然治国要“治未乱”,我们国家现在面临着什么问题呢?
  现在大自然生病了,天地也生病了,天地生病对我们的影响不小,现在云贵不下雨,新疆、黑龙江下大雪,我们这儿也怪异起来了,“天无三日晴”,老天生病了,是不是啊?
  大地也生病了,玉树地震,汶川地震,印度洋海啸,这都是大地母亲生病了,我说这是大自然生病了,你们承认不承认?
  那么,大自然生病要不要“治未病”?
  这个问题要提出来了,既然《黄帝内经》有普世意义,它在治理大自然的未病上也一定有指导意义,这个问题该不该说说呢?
  应该说一说,因为我们是联系实际的,我们遇上大自然生病了,《黄帝内经》里的这段经文很精妙,上次没讲,今天正好结合大自然“治未病”,补讲一下。
  我们看经文:“天气,清净光明者也”,天气是非常清净,非常光明的一个系统;“藏德不止”,天是有道德的,永恒地含藏在那儿,永远不会掉下来,所以你不必杞人忧天。
  这一段你要记住,就是说,我们的老天,它是含有德的,是光明的,是不会掉下来的,它是恒常的,它总是会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照顾我们万物生灵。
  或者说,这段话就是解释乾卦的:“乾,元、亨、利、贞”,元亨利贞是多义的,也可以指四季,四季总是交替运作,德藏不止,它是有道德的,万物总是能得到它的好处,它总是平等地照顾万物,让万物欣欣向荣,你不用担心冬天,冬天过后,春天一定会来,它一定会守信用,这是它的德,这一段是这个意思。
  下面这一段讲老天生病了,老天本来是非常健康的,怎么会生病了?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日月不明了,出现邪气了;“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本来应该蒸发——下雨,蒸发——下雨,现在上下不沟通了;“万物命故不施”,万物的生命都不能正常运作了;“不施则名木多死”,很多好的树木都枯死了,这好像就是讲的云贵干旱啊;“恶气不发”,恶气散不掉了;“风雨不节,白露不下”,该下雨却不下,该刮风又不刮;“则菀槁不荣”,大地上的草木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坏的风,沙尘暴,经常来,暴雨经常下;“天地四时不相保”,天地四时不像个样子了,该热不热,你看现在,该暖和不暖和,我还穿着这样的衣服(冬衣),早就该脱掉了,但是不能脱,天不行了,都快五一劳动节了,我还穿着这样的衣服,所以是不对劲的,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与道违背了;“则未央绝灭”,生气要灭了;“人将失之也?”人类要亡了吗?
  “人将失之也?”《上古天真论》里有这么一句话的。
  这一段描写了天生病后产生的灾害,好像就是在描写我们现在人类所遇到的问题啊,所以,看了之后,让人震惊啊!
  好像《黄帝内经》早就预测到我们现在的气候会不对劲啊,“唯圣人从之”,唯有圣人可以顺应这种变化;“故身无奇病”,所以他不会有怪七怪八的毛病,不会得癌症的;“万物不失,生气不竭”,如果顺应了四时阴阳,万物会欣欣向荣的,生气永远不会断绝。
  好像这段里面分了三段,第一段讲天气是有道德的,本来是健康的,它是不会掉下来的;第二段是描述天生病了,天有时候也很不幸,会生病,跟我们人一样的,那么老天怎么会生病的呢?
  那就是第三段讲的内容了,我们现在天底下奔走活跃的人,都不是圣人,我不是圣人,我是凡人,什么样的凡人呢?
  贪心不足的人,我们现在全球有一大批。
  如果大家都是圣人就好了,天就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有德,永远光明,永远风调雨顺,你们想想,这一段是不是这个意思?
  我只能这么大致疏通一下文句,我看了这一段之后,是有点震惊的,所以我们要阐释一下,这一段是有现实意义的,原来天地也是会生病的,大自然也是会生病的。
  既然会生病,我们就要考虑如何“治未病”,所以,《黄帝内经》在自然界面前,也是管用的,也涉及到“治未病”,下面我们开始阐释这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天地怎么会生病的?
  怎么会有自然灾害的?
  这一个问题,科学家没有办法解释,他们讲不出来,问他们为什么会地震,他们只能说是板块撞击,这要你说嘛,这是废话!
  板块为什么会撞击?
  能不能讲出来?
  我们要原谅他们,他们确实没办法说出来,能说出来的人不多,不能说没有,天下总是有奇人的,我是听到了一些奇人的说法,倒是蛮有道理的。
  为什么大自然会生病呢?
  我也是糊涂人,我也不过是听高人说的,它实际上是违背了圣人之道,不从四时阴阳,也就是说,人心恶了。
  我们现在都是“今世之人”,美国也好,英国也罢,所谓的发达国家,也都是“今世之人”,心恶得很,一起造共业,不发达国家可能还稍微好一些,“今世之人”稍微少一点,当然,总数也不少。
  所以,是这样的原因导致了大自然生病,给大自然“治未病”这个命题就出现了,这个问题讲明白不容易,恐怕要多元阐释。
  第一个问题,生了病怎么办?
  现在大自然明明生病了,该怎么治病?
  我们这里就要用到“治肝实脾”了,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达,“亡羊补牢,未为晚也”,这也就是救灾啊,玉树地震了,去救灾,给他们钱,重建家园。
  当然,这也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已经生病了,已经地震了,这样处理是妥当的,是合情合理的,你总不能不闻不问,但这确也是亡羊补牢,是“治肝实脾”,这种“治未病”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还需要更高的水平。
  更高的水平意味着更少的损害,地震我暂时没办法预测,但我们希望地震归地震,最好不要死人,这个方面是有办法的,是可以努力努力的。
  比如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他们想出了办法,他们用木头盖房子,这样一来,地震的死亡率就很低,这也是蛮巧妙的,这也是“治未病”。
  最近墨西哥有地震,七点二级,级别也不低啊,毁灭性的能量是很巨大的,好像他们只死了两个人,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这个国家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非常高,有严格的管制,不允许有豆腐渣工程,他们晓得自己是地震多发的国家,楼房地基就建造得非常牢固,所以这次地震只死了两个人,这表明墨西哥的“治未病”是成功的。
  但是,这毕竟还是毁灭啊,毕竟还是破坏性很大啊,这种“治未病”,是比救灾什么的在水平上高一点了,但这还是属于物质性的,还不过是在物质上搞来搞去,还有没有境界更高一点的呢?
  不能说给大自然“治未病”就到此为止了吧,难道人类就只能是这么低的水平吗?
  不是的,中国人的先祖,水平要高得多!
  我们为什么要学国学?
  因为我们被先祖的论述震惊了,这些论述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下面我们就来谈这个话题。
  我们先看《庄子》,庄子的老师是老子,老子是反对科技的,我们现代人不理解老子,他为什么那么保守呢?
  你不要急,老子是有道理的,庄子跟老子学,也不追求科技,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庄子?天地篇》里有一则寓言,说有一个老农,在田间用一个木桶灌溉禾苗,虽然蛮吃力的,但他很有耐心,从沟渠里一桶一桶地挑水,这件事情被子贡看到了,子贡的思想是比较现代化的,就开导老农说,他可以帮老农制作一个先进的水车,节约人力,提高灌溉效率,老农说,我不用你的先进工具,你这是投机取巧,我也是晓得这种方法的,我的老师教导我,凡是投机取巧的,都是可耻的,子贡被他讲得满脸通红,觉得自己确是投机取巧。
  这个寓言你们考虑考虑,讲的是不是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投机取巧?
  这就是说,人心重于科技,科技的发展与人心的高尚,是不是能成正比啊?
  是反比,科技发展,人心堕落,两者是反比,这个寓言是这么一个意思.
  道德沦丧了,就会投机取巧,用桶灌溉虽然效率低,但是人很有耐心,心态很好,身体会很健康。
  所以,这里也提出了一个问题,科技的发展是不是好事情?
  如果说不是好事情,似乎大家不能接受,如果说是好事情,又确实出现了问题,有人用希腊神话里的潘多拉魔盒来比喻科技,说它是有害的,对人类是灾难性的,当然,人也得到了一点好处,快活了一下,刺激了一下,得意了一下,但人类最后会得到灾难的,人性,道德,会被损害的。
  这样看来,这里面的学问就大了,我要问了,生产力是不是提高得越快越好?
  这个问题,以前的人是回避的,其实,生产力的发展应该不快不慢,科技要发展得正好。
  老农用桶浇水的那种生产力,恐怕是正好,比他更原始的也有,刀耕火种,恐怕那样也不行,像子贡那样投机取巧,也不行,那时老农的状态恐怕就是中和。
  中和是最好的,老天是不会生病的,我们始终是那么得意。
  这一个寓言好像是这么一个意思,它提示我们,现代人对科技的依赖性太强了,人心不古了,我们现在的医疗,也全是靠科技,全是靠化学药。
  你生病了,能不能学老农那样,或者学我,忍耐忍耐呢?
  我是学老农的,不必去挂水输液什么的搞自己,这是老庄,道家,给我们的启发。
  也就是说,只有人心才能“治未病”,治大自然的未病恐怕也要从人心入手,人心改了,归善了,大自然也就变好了,病也就恢复了,所以,我们也要给大自然一点爱心。
  我们现代人对天地已经是不仁不义了,随心所欲了,人定胜天了,瞧不起天了,不尊重天了!
  我这几十年来,目睹了我们中国人那么的不尊重天,我年轻的时候看到了围湖造田,在太湖流域,我的家乡,围湖造田,显得人定胜天,跟太湖抢地,后来是遭殃的,洪水是不跟你客气的。
  这就是破坏生态环境,我们不爱护地球,树木被乱砍伐,水土不能保持,现在干旱了。
  那么,风调雨顺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水土充足,一天后就蒸发上去了,升到一定水平,雨水降下来,上上下下,天地沟通,良性运行。
  现在大地都变成光秃秃的了,大力发展房地产,装修要用木材啊,拼命砍伐去啊,不顾后果,只管眼前,不爱护大地啊!
  人心恶化,贪婪日增,佛经上也讲过的,贪婪要得水灾。
  这是有道理的,你不要瞧不起经典,因为贪婪,树木被砍伐光了,水土不能保持了,能没有水灾吗?
  现代人容易发火,没有耐心,据说容易得火灾。
  还有愚痴,你别看现代人很聪明,其实不是的,笨得很,缺少智慧,顶多是小聪明,王熙凤式的聪明,我称之为“小智”,实际上愚昧得很啊。
  愚昧会造成风灾,沙尘暴,水土流失了,风一起,沙尘暴就跟来了。
  傲慢无礼会造成地震,我们现代人很傲慢啊,怎么傲慢呢?
  拼命开采资源,资源开采到一定程度,大地就会发火,因为地底下出问题了。
  这其实是源于人心啊,这不能怪大地,大地本来是平稳的,是和顺的,是我们的母亲啊。
  我以前听说过一件事,是关于新安江(千岛湖)水电站的,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个“了不起”的工程,结果后来发不出电,因为出现了干旱,这种现象后来称为“新安江现象”。
  这个工程后来经过专家的讨论,认为是失败的,本来是想蓄水发电,节约能源,设想得挺美的,结果导致了干旱,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里面的道理不复杂,是有科学解释的,水蓄积到了千岛湖,下垫面冷了,下垫面就是大地,温度很低,这样一来,就没有水蒸发上去了——要烤热一个千岛湖需要多少热量啊,原来夏天太阳晒到地面,水气就蒸发上去了,上去下来,风调雨顺,结果由于蓄积的水太深了,导致了干旱,这是他们水电科技人员没有料到的,算是考虑不全面吧。
  这是五十年代发生的事情,其实是对大自然开发过度,是不能搞的,还是应该保持原来的生态。
  那个地方的风景原来是那么优美,结果现在变成千岛湖了,一片水茫茫了,山淹没在水里,只露出一点点。
  这是令人很不愉快的事情,所以我不愿意到千岛湖去旅游,这会让我感到人太傲慢,对大自然太粗暴,而且也没有得到好处,生态也被破坏了。
  这样的事情现在也到处在发生着,讲来讲去,这都是人心不古的问题,还是要怪人类自己,要自我反思啊。
  这不能怪大自然,谁也不晓得大自然是什么。
  大自然恐怕就是一个人,是“大人”,它也是有情感的,我们善待它,它也会给我们好处。
  如果有这样一个命题:大自然治未病,那我就要这样说,要从人心上治疗,要回归上古。
  老庄是对的,我们的科技可能是越走越远了,科技现在远得可能出了问题了,这个我们在讲国学时会讲到的。
  科学走入极端了,据说美国要到火星上去,你还是算了吧,还是把美国的人心搞搞好吧,我给他们提这个建议,我是根据《黄帝内经》,人心归善是大自然治未病啊。
  治国也是这样的,大自然治未病实际上就是治国。
  我们上次也点了一下,最高境界的治国还是要学周公,他“以德治国”,所以有了八百年的周朝,所以孔子很佩服周公,做梦也愿意梦到周公,原因就是周公“以德治国”,孔子也是主张“以德治国”的。
  “依法治国”的是秦始皇,他是不成功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
  实际上,“以德治国”是“治未病”,属于治国中的“治未乱”,而秦始皇的“依法治国”是“治已乱”,“治已乱”就来不及了,所以出现了陈胜、吴广。
  他的法律何必那么严呢?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延误,即使赶到了,也要被杀头,其实是被逼迫的,这难道不是法治出问题了吗?
  秦始皇你为什么要法治呢?
  为什么不学习前朝的德治呢?
  这又是讲“治未病” ,“ 治未乱”。
  你研究一下西方的历史,就会发现我们历朝历代的高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其实是没有多少乱世岁月的。
  你不要以为南北朝什么的多么乱,其实并不像现在的历史学家讲得那么窝囊,其中太平盛世也不少,老百姓是安定的,佛教那么兴旺,北朝也是如此,战乱是短暂的,而且那还是冷兵器时代,厮杀是兵士之间的事情,老百姓早跑掉了,不像现在的热兵器这么厉害,广岛原子弹伤及那么多无辜的百姓。
  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大致是太平盛世,大致是和平的,近代的很多描述是有点夸张了。
  西方的历史就不同了,看看世界史,看看欧洲的历史,几十年,上百年的战争蛮多的,这在中国是没有的。
  中国是速战速决,《孙子兵法》不会那么干的,这是中国长治久安的治国经验,就是德治。
  朝代更替,新政建立,他也总是考虑德治,如果不施行德治,就不容易长治久安,就会像秦朝那样短命。
  所以,有头脑的帝王和他下面的智囊团,都会首先学习德治,孔孟之道,老庄之道,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也是德治,是更高明的德治,不扰民了。
  德治就是“治未乱”,法制就是“治已乱”,人生也是如此,如果你“治已病”,总归是迟了。
  人生出了问题已经是惨了,等于已经离婚了,我们现在离婚率很高,离婚以后就是“治已病”了,收拾残局也蛮惨的。
  还是不要离婚吧,结了婚就要考虑怎么“治未病”,怎么不离婚,怎么白头偕老。
  现在的年轻人好像不这么考虑了,媒体导向也不太好,现在的社会媒体支持不支持白头到老?
  我不晓得,不过现在的社会媒体倒是好像蛮支持离婚的,对离婚不作批评。
  这就出问题了,会导致人生的不幸,这里也存在“治未病”和“治已病”的问题,所以我总是想到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他留给儿子的四则家训,就是讲人生要“治未病”,要预先行善积德,这是能改命的。
  命确实厉害,命中注定是跑不掉的,我的命中注定也跑不掉,那怎么办呢?
  找算命的算算,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袁了凡讲能改命,怎么一个改法呢?
  他有老师父教他的办法,让他做三千件善事,每天都要作记录,改了他的官运,后来又要他做一万件善事,他的寿命也改了,他通过给老百姓减税完成了一万件善事,后来活到了七十多岁,原来是只能活到五十几岁的。
  这对我是有启发的,我也要改命。
  我的命不好不坏,说坎坷吧,也没有多少坎坷,文革也没经历什么坎坷,说好吧,看我这个样子也好不到哪儿去,问题是我面临一个问题啊,我的寿命还有多少年啊?
  我要考虑这一个问题了,如果来日无多,我这个“苍生大医”怎么搞呢?
  如果我活到七十几,我会觉得很遗憾,“苍生大医”只能再干几年了,那我就得学他(袁了凡)了,我要改命了。
  我受到了启发,受到了释迦牟尼的启发,怎么改命呢?
  他完成一万件,我要两万件了?
  无所谓,我只要干一件事情就行了,苍生大医!
  不瞒你们讲,我就是想改命,搞“苍生大医”就是想改命。
  因为干别的善事我好像不行,没有条件,让我捐钱我又没什么钱,我的退休工资不高,我也要生活,其他善事我也好像做不起来,勉强做好像也不行。
  那我就不做其他了,我就专心做这一件事吧!
  这个我行,因为我是中医,我把中医搞起来,这样恐怕是对的,这件事恐怕能改命,你们想一想,我这样考虑现实不现实?
  我是不是在胡思乱想?(掌声)
  这实际上是顺其自然的,最后会怎么样,我听天由命,我实际上是听天由命,这其实是人生“治未病”。
  这样搞下来,我好像没有垮掉,我的身体不是很强壮,我始终不胖,但我也能够维持,讲了一年《黄帝内经》了,好像就停过一次课,那是因为得了痛风,实在没办法来了,痛风不过是忍一忍,很快就好了,这就是我的人生“治未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讲到这里也差不多了,我们下面开始讲第三篇,《生气通天论》。
  我们还是照老规矩,先作一下题解,讲一下什么叫作“生气”?什么叫作“通天”?
  生气者,生命之气也,或者也可以叫生生之气,通天者,是讲生命之气跟天是相通的,跟天地是相通的,这是《黄帝内经》对生命的一种特别的认识。
  也就是说,人的生命之气跟天地是相通的,这个认识西医是没有的,它实际上是说,我们的生命是开放性的,跟外环境是相通的。
  我们前面讲到两个概念,一个是要保护“肾精”,不然会“半百而衰”,一个是“心神”,要顺应四时阴阳,一个精,一个神,还少一个气,那么这一篇就讲到了“生气”,这下精、气、神都登场了。
  精、气、神是什么呢?
  三才,天、地、人,日、月、星。
  我们上一篇讲到了“四”文化——春、夏、秋、冬,这里冒出来的是“三”文化,我们先提一下。
  天、地、人,日、月、星,一系列的,也是一个文化啊,也是一个数啊,数、象、意的思维方法,我们前面讲过的。
  《黄帝内经》讲的是精、气、神的生命结构,这一篇主要是讲天地阴阳之道,讲人怎么跟天地之道相和,不要对立,这是题解。
  下面我们开始讲经文,我看了这篇经文,黄帝曰,岐伯曰,各出现了一次,那么黄帝讲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黄帝讲的主要是阳气,也就是乾道,讲天,岐伯讲的是阴气,补充一点阴气,天地阴阳都讲了,岐伯的水平好像更高,我在文字里看来看去,领悟出这么一个东西。
  问题是,黄帝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讲阳气呢?
  这到底有什么含义呢?
  我们要推敲一下这个问题。
  黄帝讲的话是着重天道,他认为天非常重要,一个人的生命与天不相通了,会遭殃的,会生病的,他的身份也象征天。
  下面我们就解释一下第一段经文:“阳气者,若天与日”,阳气就好比是青天,或者太阳;“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如果失掉了宝贵的太阳,人就要折寿,生命就不能兴旺;“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所以青天以日光的显露为贵,天运如果没有太阳,表示老天生病了,所以我们现在老是阴雨,总归是不健康的;“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是保护我们的,天是那么地重要,阳气是那么地重要。
  这是黄帝一开始就提醒我们要重视阳气,重视天,当然,他也不是说地不重要,他只是强调一下天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阳气那么重要,如果失去了阳气会怎么样呢?
  违反了四时阴阳又会怎么样呢?
  “因于寒”,如果寒气来了,寒气是跟阳气对立的,是克制阳气的;“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神气就浮了,生病了,受寒了,感冒了;“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如果夏天受了暑气,会喘喝,汗多;“静则多言”,多话,神志不清爽;“体若燔炭”,身上温度很高,像烧炭一样的;“汗出而散”,出了一身汗之后就好了;“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筋骨不灵活了;“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阳气如果给四时的不正之气抑制了,就会生病,所以阳气非常重要,是不能含糊的。
  这一段后面跟着又有三个“阳气者”出现,讲的都是阳气遭到损害后,各种病的接踵而至。
  这就是黄帝讲的话,他强调了阳气的重要性,强调了天在生命中的重要性,生气“通天”啊。
  后面还有一段,讲了阳气在一天中的分布规律:一日分四季。
  我们在《四气调神论》里讲过“四”文化,它这里也涉及到了这一个问题,每天的阳气也分为四个阶段,白天阳气旺,主外,保护着我们,太阳下山,到了夜晚,阳气也关门了,阳气休息了,阴气要来了。
  所以,每天的阳气出没也有一个规律:“平旦阳气生”,早晨是春天,阳气开始起来;“日中而阳气隆”,日中时阳气达到了高潮;日落西山的时候,阳气就虚了,“日西而阳气已虚”。
  一天之中,阳气大概可分为这样三个阶段,就是春、夏、秋,冬天是什么时候呢?
  是夜里,夜里没有阳气了,阳气休息了,到身上去了,“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夜里要保护了,如果你还要去消耗,去过夜生活,那你的身体要受影响了,它让你不要外出,不要受雾露潮湿的影响,要待在家里面;“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如果你违反了此三时,身体会“半百而衰”的。
  这里强调了阳气的重要性,要求我们时时要保护阳气,这对我们现代人是有指导意义的,现代人已经不注意保护阳气了,反而消耗阳气,恐怕我们现代人是要“半百而衰”的。
  乾,元、亨、利、贞,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它跟《易经》是吻合的,乾卦,《文言》讲元、亨、利、贞,它是讲四时的规律,人必须严格顺应四时规律,逆则招凶。
  黄帝讲的这段经文实际上包含了一个意思:重视阳气,所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顺应阳气,生命力不息,可以“度百岁乃去”。
  那照这样讲,阴气就不重要了吗?
  只要顾阳就可以了吗?
  也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下面岐伯就开始补充了。
  这段经文我看来看去,两个人说的话有点区别,既然阳气那么重要,人们往往认为阴气不那么重要,人身上阴气阳气要平衡——不叫平衡,我不用平衡,我叫平和,和谐。
  既然讲和谐,那总要有一个和谐的比例,便于体现出《生气通天论》讲的阳气多少为好,照我看,阳气应该是0.618,阴气是0.382,这样配起来,阴阳就是和谐的,人就是健康的,就可以“度百岁乃去”,如果比例倒过来,恐怕就要出问题。
  我琢磨来琢磨去,似乎可以用黄金分割来讲阴阳的比例。
  这里不是讲重要不重要,不能用重要不重要来表达,这样的表达都是有问题的。
  就是这么一个比例,阳是主导的,阴是从属的,两者是主导与从属的关系。
  天是主导的,大地是从属的,乾是主导的,坤是从属的,男人是主导的,女人是从属的。
  我这么说并不是贬低女人,也不是贬低大地,不是的,讲重要,都重要,少掉一个都不行,黄金分割是个比例,不是讲重要不重要,概念不一样,你不要误解。
  必须有从属,是主从问题,不能一半对一半,一半对一半不是阴阳之道的精义,所以我现在不敢用平衡这样的语言来表达阴阳之道,这样的表达都是有问题的,很容易让人误解,如果说0.5对0.5,这就完了,男女要是这样来讲平等,恐怕就要出问题了,你们考虑考虑,是不是这样的,两者其实是一个和谐关系啊。
  好,既然阳气这么重要,在医学上到底会出现什么景象呢?
  在历朝历代的医学上会有什么样的反映呢?
  在明朝出现过一个温阳医派,之前也有,在明朝很显著,大概他们是受了《生气通天论》的影响,阐释了温阳派。
  我统计了一下,大概是从1486年,到公元1655年,将近170年间,出现了五个大医家,他们都是提倡温阳的,都是名医。
  薛立斋(生于1486年),孙一奎,赵献可,张嘉宾,李中梓,他们形成了温阳医派,一直延承到了现在。
  现在四川那边有一个火神医派,提倡温阳,老祖宗是清朝乾隆年间的郑老先生,他距离明朝不远,一直延承了下来,现在还有传人。
  他们提倡用温阳药,附子了,肉桂了,不过他们搞得有点太厉害了,阳得太厉害了,只能0.618啊,在我这里阳只能允许到0.618,再高了就不行了,好,温阳派就这么介绍一下,具体内容就不能大讲特讲了,你们自己去看医书。
  我的医道也与温阳派有点关系,你去研究研究我的方子,我的用药规律,我常用的药,用的频率最高的,大概有二、三十味药,还有一些用得比较少,大概六、七十味药,用来用去也不过一百多味药,药工给我统计过的,用药的药性也是温的多,特别是常用的二、三十味药里面,温的多。
  这当然与我的师承有关系,第一,我的老师是这么用药的,他也是继承温阳派的,另外是由于我的临床体验,我生平看过的病人也有好多万了,不知道几万人了,这些病人中很多需要温阳,所以我才用温阳的药。
  我这样实践下来看,好像温阳派是符合实际的,这也折射出《生气通天论》里黄帝讲的话是可靠的,在实际上,在临床上是可靠的,要以阳为主,以阴为从。
  在这一篇里,这是要明确的,阳为主,阴为从,不能相反,相反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你就会拼命用寒凉的药,用消炎的药,用板蓝根,用大黄,用黄连,用这些苦寒的药,要折寿了,这我是不干的。
  所以,这里讲的是这么一个问题,对治病是有指导意义的,它为什么老是讲阳气在……,阳气在……,而不是讲阴气在……呢?
  你要考虑考虑这个问题啊,这说明阳气重要,如果是治国平天下,也是阳气重要。
  我总是会把治病和治国进行类比,这或许…也可以说是我的爱好吧,就是治国平天下。
  治国也是阳气重要,阴气如果要抬头,恐怕是会有问题的。
  现在社会阳气怎么样,我没研究,因为我资料不够,毕竟我不是搞治国平天下的,我是看病的,但是治国上也是一样的,阳气是重要的,从历史上来看,阴气旺是危险的。
  什么是阴气旺呢?
  女人当权,女人掌权,也就是后妃当权,皇帝不行了,这样一来,朝廷就会乱,社会就会乱,太监必然会张扬。
  我倒不是藐视女人,女人可以掌权,武则天掌权不是治理得蛮好的嘛,吕后掌权不是也蛮好的嘛,问题是有些后妃才不厚,才不厚必然会导致太监乘虚而入,这样就搞乱套了,《三国演义》里汉献帝时期就是这样的问题啊。
  所以,阴阳要有个比例,不能一半对一半,现在的女权运动提倡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我也不反对,女人有才能是应该发挥的,但不应该是0.5比0.5,应该是0.618比0.382,这个是可以进行学术讨论的,二者应该是主从关系。
  医疗上也是这样的,并不是说寒凉药不能用,但你的方子要有一个比例,温阳的药要多一点,0.618,寒凉药只能0.382,这样的比例恐怕是比较好的,你的方子恐怕会比较有疗效。
  好,天与阳的问题我们先交代到这儿,算是交代清楚了,那地与阴怎么理解呢?
  大地,我们的母亲,我们不能把她抛弃掉啊,我们要与天相和,要从四时阴阳,那么跟大地呢?
  这也要讲清楚,岐伯开始讲这一个问题了,他讲了如何与地相和,一个人要与天相和,也要与地相和。
  他是如何表述与地相和的呢?
  在这一篇里就是与五味相和,其实就是与饮食相和,五味就是饮食啊。
  因为五味、饮食导源于大地,是大地提供的,我们吃的东西都是大地提供的,所以五味是地,你跟五味要调和,是这么一个意思,我们看经文。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开始讲阴了,不是讲阳了,这一个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讲地,本在五味,五味就是地啊;“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什么叫五宫啊?就是人的五脏,五脏属阴,五脏相当于大地,也会遭到五味的伤害,如果五味不调,你会受到伤害的,这是告诉你这一个意思,也就是让你要与地和谐,要与五味和谐;“是故味过于酸”,过于就是不和谐,菜太酸了,醋放得太多了,吃饺子喜欢多吃醋,这样是不行的;“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脾要受伤的,木克土;“味过于咸,大骨气劳”,过于咸也是不行的;“短肌,心气抑”,要伤心的,阳气会受到伤害的,不能吃的过咸;“味过于甘,心气喘满”,吃得太甜不行的,伤肾;“色黑,肾气不衡”,糖尿病就是肾气不衡啊;“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不能太苦,“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过于辛也不行,“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所以,调和五味很重要,能长寿,所以要与地相和,是这么一个意思。
  讲到这里之后,天地都讲了,为什么说天地都重要呢?
  这里引出了一个概念,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命认识: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意思?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黄帝内经》到底是怎么描写人的?
  人的概念是什么?
  这一个问题提出来了,那我就要引出这么一句话了:“人生于地,悬命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是这样的人,“天地合气”才是一个人。
  人生于地,人是地上长出来的,我们不是飞禽,是地上长的,属于走兽,你们不要讨厌我这一句话,我们人确实是胎生的,是走兽,原来是四只脚,现在进化了,两只前脚变成手了,但还是属于胎生动物,是地上长的,所以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把你悬在那儿的,你的命是离不开天的,“天地合气”,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离开天地,你不能叫人。
  《黄帝内经》对于人是这样一个认识,这是“大人”的概念,不是西医的解剖人的概念,西医对人的概念是解剖人,是“小人”。
  中西医是不一样的啊,中西医面对的研究对象是不一样的啊,你不要以为中西医研究的对象都一样,都是人,怎么可能是一样的啊!
  你在那里研究的是尸体,是尸体解剖,我中医研究的是“大人”,是“天地合气”的人,你们说这要不要搞搞清楚?
  所以,在这一篇里就要讲清楚,不然你们会误解,以为我讲的人跟西医是一样的,在这里你就晓得了,完全不同!
  那么这样的“大人”的研究到底有没有价值呢?
  一般人就不去推敲了,瞧不起自己,觉得你这个中医不如西医,其实西医根本就望尘莫及,西医还早着呢!
  这种人的概念是什么呢?
  叫作“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也就是说,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这是现代前沿科学的认识,是系统观,这是钱学森,钱老讲的,《黄帝内经》里就是这么表达人的啊。
  所以,我们觉得《黄帝内经》里表达的人,我们中医研究的人,是高明的,是高级科学,是前沿科学,西医的科学是低级科学,还早着呢,西医要达到这种认识高度,恐怕不知道要经过多少代的努力,这是要的,所以我们就不去跟它计较了,我们搞我们的中医吧。
  所以,你说我怎么可能跟着西医走呢?
  所以你不要以为我老是很顽固,老是坚持中医,不肯投降一下西医,我是有道理的,我不能投降,你不行啊,我怎么可能向你投降呢?
  中医的人体观是高级的,所以我要坚持中医的人体观。
  今天我讲了“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是“大人”的概念,既然讲到这样的人的概念了,下面一定还有话可说,既然是这样的人了,对天的认识恐怕也要改,天的概念也要延伸一下。
  怎么延伸呢?
  且听下回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8 10: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受益,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