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者的底线在哪里?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8 11: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直没有等到中国新文学学会黄永林会长的回复,却收到中国新文学学会的一纸会议通知。时间是六月中旬,会议主题是:思想史视野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
我不知道黄永林会长是否会领着学会的会员们反思学会三年中六次为柳忠秧站台事宜;也不知道他是否会向会员说清该学会领衔追捧柳忠秧所办活动的经费从何而来;同样不知道中国新文学学会学者们是否会对自家学会之所作所为提出讨论、质疑或是批评。这一切都是未知数。说句良心话,我也不敢高估而今日益腐烂的学术界,尽管我相信他们中有良知的学者是多数。
但我仍然愿意提供一些资料供大家参阅。也请各位思考:一个平庸的诗歌习作者柳忠秧怎么会成为一个被专业学术团体大力推崇和追捧的柳忠秧?
自然有推手。我们从资料中可以看到: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李遇春便是其中的重要人物。通过百度我得知,李遇春学术研究方向之一是现当代诗词研究。这样我就更奇怪了:李遇春是真的觉得柳忠秧的诗写得好上了天呢,还是另有用心地逢迎吹捧?如是前者,大约是学术水平问题;如是后者,则多半是学术品质或者其它问题了。毕竟,柳忠秧的文本就摆在那里,谁都看得到。
在此,我向有良知的学者、特别是中国新文学学会有学术底线的学者提供如下内容,请各位自己作出判断吧。
一、李遇春评《楚歌》:
柳忠秧的这首《楚歌》,没有选择时下旧体诗坛常见的律诗和绝句,而是选择了不拘平仄,句式自由灵动的七言古体,其间明显掺入了楚辞的“兮”字句,努力汲取着楚人屈原的诗体精髓。这种自由的古体诗,直追先秦汉魏的古风,鄙薄格律森严的近体诗,慕李白之豪放跌宕,趋屈子之沉潜往复。作为当代的楚人后裔,柳忠秧学古而不食古不化,既敢于追步古人的灵心高境,又不惮时人的讥评嘲谑,而是一味地执著地写了下去,且一共写了四十四首,写得荡气回肠,跌宕起伏,构成了一个颇为庞大的古体的组诗,浑如一组大型的多声部的交响乐,这是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和钦佩的。
《柳忠秧 楚歌 中的楚人情结》网易读书2010年2月2日;
来源:http://book.163.com/10/0202/14/5UHAU0SB00923M2M.html
二、李遇春再评《楚歌》:
《楚歌》这组诗写得纵横捭阖,把古史意义上的楚人精魂一一召唤了回来,举凡帝王将相、骚人墨客、博学鸿儒,悉归于他的诗笔之下,诗人吊古伤今,抚今追昔,在一大批乡贤俊彦的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楚人情怀。这里有千古英雄的壮怀激烈,有一代名臣的赤胆忠心,有传统文人的诗酒风流,从诗人的从容叙说中,全诗的古直劲健之风扑面而来。在这四十四节诗中,有的以用典见长,有的以直抒取胜,用典处繁丽而厚重,直抒处清新而自然,二者交错杂陈,无一定之规,信笔所之,俱显楚人风神。以我个人偏好,我更欣赏《楚歌》中“直抒性灵、不拘格套”的那些诗节,典型的如四五、七、八、十一、十三、十四节,我直觉那些诗节里融入了柳大树多年来混迹人世江湖的苦与乐、悲和愁、血和泪。
《呼唤新古风——说说柳忠秧和他的〈楚歌〉》
《文学教育》2010年第11期;
来源:http://www.doc88.com/p-9042655910447.html
三、李遇春评《岭南歌》:
全诗中既有古体诗中常见的四言句、五言句、七言句,也有不常见的三言句、六言句、八言句、九言句。但这种句式的多变中又隐含了一种整饬的美,因为诗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特别重视排比与对偶,有的诗节纯粹由一幅幅的联语所组成,有的诗节由多首对仗式的七言小诗构成,使全诗具有铺排的赋体美。但诗人绝对不墨守成规,他在整齐中始终在寻找变化,经常会有意地造出一些旁枝逸叶般的句子,打破格律体的板滞,恢复自由体的灵动。
《诗学追求与文化旨趣——读柳忠秧的史诗 岭南歌 》
《人民日报》2011年2月1日;
来源: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71855/77118/13859316.html
四、李遇春评柳忠秧诗《楚歌》、《岭南歌》:
柳忠秧作诗,追求的是大气。无论是《楚歌》还是《岭南歌》,虽其中不乏清词丽句,但就整体气韵和格调来看,无疑都属雄健之音。忠秧作诗崇气,但并不因此废学。他深知,没有学养积淀,只是一味使气逞强,那样的诗很容易流于粗疏。忠秧所作《楚歌》、《岭南歌》,皆体现了他融“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于一炉的诗学追求。忠秧作《楚歌》和《岭南歌》,其意在诗亦在史,他想用诗的形态为楚文化和岭南文化作一部浓缩的“诗史”或“史诗”。说其是“诗史”,强调的是它们的诗性;说是“史诗”,强调的则是其历史品质。
《从 楚歌 到 岭南歌 ——柳忠秧、樊星、李遇春三人谈》
《湖南日报》2011年3月27日,曾衡林整理;
来源: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1-03/27/content_319511.htm
五、李遇春评《天下江山黄鹤楼》:
长诗的最后,诗人用类似游仙的笔法抒写了内心的衷肠,格调悲壮而崇高。柳诗一洗唐人的愁苦和暮气,如崔颢之“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之“长安不见使人愁”,转而高唱“自君天下巡江河”、“自由天下骑黄鹤”,这是一种现代个性意识和自由精神的张扬和迸发,给全诗增添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在诗体上,这首诗发挥了新古体诗的长处,融四言、五言、七言于一炉,萃散句与骈句为一体,把四言诗的古雅庄重与长短句的曼妙灵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正是柳忠秧做诗尊古而不泥古,故能脱古而出的过人之处。唯其形式精巧,更兼思想深沉,诗人才深度触摸了这座城市的灵魂。
《复兴“大武汉”的诗歌预言——评柳忠秧的 天下江山黄鹤楼 》
《湖北日报》2012年3月4日;
来源: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20304/hbrb1669063.html

六、李遇春再评柳诗《天下江山黄鹤楼》
柳忠秧不是吟风月、弄花草的浪漫派诗人,也不是习惯于以审丑为乐的现代派诗人,他做诗迷恋历史,尤其长于做那种纵横捭阖、横扫千军如卷席的长诗。关于黄鹤楼,古往今来的名篇佳什不可谓不多,柳忠秧想在这里和古圣先贤分一杯羹并不容易。面对崔颢的七律绝唱,当年连诗仙李白也曾自叹弗如,举杯投笔不敢书。柳忠秧,不惮历史上经典诗文的压力,把有关黄鹤楼的种种历史事件、文化景观和诗坛佳话,熔铸于笔端,发为古朴大气的歌吟。
《触摸城市的灵魂——评长诗 天下江山黄鹤楼 》
《人民日报》2012年6月8日
(注:与上文是同一篇文章,换了个题目);
来源: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12/2012-06-08/130170.html
七、李遇春再评《楚歌》
中国千年汉诗史,体式虽或多样,然独缺少宏伟之史诗,屈原《离骚》庶几近之。柳忠秧写《楚歌》,孤怀独抱,倾民族千年忧患之泪瀑,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如韩潮欧海,古风扑面,可谓久违的当代古体史诗佳构。
当此亟需振衰起弊之时,柳忠秧以大型组诗《楚歌》横空出世,上追屈子骚体之汪洋恣肆,中继李太白古风之豪放不羁,近承黄公度“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之雅训,把“新古风”推向时代的风口浪尖,不臣服于古典格律之镣铐,以今运古,跌宕腾挪,既彰显单行之神,复兼容排偶之体,功莫大焉。
《楚人柳忠秧,一曲 楚歌 动四方》
称发《人民日报》,未查到具体时间;
来源:http://news.southcn.com/g/2010-05/15/content_12759106_3.htm

八、李遇春评柳忠秧诗《国骚》
《国骚》绝非那种无病呻吟的仿古之作,恰恰相反,这是一首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文化关怀精神的诗篇。这首长诗由八节组成,首节造境高远新奇、瑰丽无比,一个神话般的艺术世界浮现在诗人的笔端:“驱烈骢兮驾青阳,飞瑶池兮跨仙江”,“邀娥皇兮赏宫月,迎春讯兮歌潇湘”,“ 听鸿语兮思公子,梦龙娇兮断柔肠”。像这样的诗句美轮美奂,瞬间就把读者带入了楚骚文化氛围中。
《一吟 国骚 满座惊》,
《大武汉》2012年第5期
来源:http://doc.qkzz.net/article/702b9f13-fc93-4609-a7ef-163e52685bd3.htm
九、摘录柳忠秧给广东省委书记的万言书:
著名学者、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华中师大博导李遇春教授两度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1、中国千年汉诗史,体式虽或多样,然独缺少宏伟之史诗,屈原《离骚》庶几近之。柳忠秧写《楚歌》,孤怀独抱,倾民族千年忧患之泪瀑,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如韩潮欧海,古风扑面,可谓久违的当代古体史诗佳构。2、柳忠秧写《岭南歌》其意在诗亦在史,他用凝炼的诗的形态来为岭南文化作一部浓缩型的“诗史”或曰“史诗“。郭小川那代人的新辞赋体已经在当代文坛久违了多年,柳忠秧在新世纪复活了这种诗体,而且别开了生面。
来源:诗人柳忠秧致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的公开信- 鄢烈山的日志 -网易博客 http://yanlieshan.blog.163.com/blog/static/200558016201331320099/

李遇春,文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新文学评论》执行主编。从百度上可以查阅到,他是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而他的学术研究方向有一项为中国现当代诗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