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知易行难”的问题?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4 | 2009-8-2 14: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一本书叫《知道做到》 专门说的就是这个问题,分享一下,当时阅读时的笔记,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可以去看看:http://www.read.org.cn/html/847-know-can-do-1.html 作者是肯?布兰佳、保罗?梅耶和迪克?卢赫三个人,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是就是书的题目“知道做到”。人们往往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学习、获取知识,尽管理论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但实际行动并没有产生变化。这本书很薄,也就是60多页,推荐大家去搜索一下,下载电子书去阅读一下。个人认为这本书提供的解决方法过于简单,并不能对所有都适用,但必须承认的是,这些简单的方法都是非常有用的部分,养成这些习惯有很大的好处。书中提到人们无法完成从 Know-How 到行动的飞跃主要有三个原因:1.所拥有的 Know-How 过多——知识量超负荷2.消极性过重——不恰当的过滤系统3.坏习惯——不适当的学习方法而克服这些障碍的关键是“反复温习”,即如果想要让重要的Know-How 对行为产生影响,就要反复地温习它。很多人都通过各种途径来学习,但并没有付诸实践,没有把学到的知识持之以恒地应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要记住一个人行为的改变总是先从内心想法的转变开始,然后才逐渐由内而外变化的。时至今日,科技发展已经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所有人都可以轻松地接触到大量知识,这就让这种鸿沟变得尤为巨大了。人们往往会用大量的时间去获取新信息,而不是想办法将自己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有一个作家曾经从一位多年研究“学习问题”的教授那里学到了三样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样是:坚持记笔记。除非一个人能够拥有一对照相机般的耳朵(这种人只占人口总数的 0.0001%),否则他根本不可能仅靠听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事实上,研讨班结束 30 小时之后,那些仅靠听来学习的人就能记得不到 50% 的内容。24 小时之后,他们会忘记一半自己学过的东西。而 1 个月之后,他们所能记得的新知识就不到 5%了。第二件事情就是督促学员们在 24 小时之内重读笔记,总结那些让自己“啊哈”一声的东西,或者是一些重要的理念。他建议他们将之清楚、整洁地写在一个笔记本上,或者把它们储存在计算机里。为什么一定要清楚、整洁地记录因为他发现,在参加完研讨班之后,大多数做了笔记的学员都会立刻把笔记归档,而不是复习。过了一段时间,当有人问: “你去参加过那个研讨班了——到底说了些什么啊?”这时他们就会打开自己的文件,左看右看,可他们甚至认不清自己的笔迹了。这样的笔记毫无意义。最后,作家督促学员们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达给别人。他建议,在结束培训回到家里一个星期之内,他们最好能预定一间会议室,邀请自己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伙伴来待上半天时间,和他们分享自己从研讨班上学到的那些让自己“啊哈”一声的东西。作家知道,要想开始应用新知识,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把它传授给别人。http://www.read.org.cn/html/853-httpwww-read-org-cnhtml847-know-can-do-html.html “缺失的一环”:是指学到的知识和实际做法之间存在一条巨大的鸿沟。出现“缺失的一环”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信息超载:信息超载。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太多,知识来得非常容易,但却并不会实际改变他们的行为。第二个原因是消极过滤。人类的信息处理系统其实相当混乱,也就是说,他们有一个“发臭思维症”(stinking ‘ thinkin’ 是指对他们积极的,哪怕是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半信半疑,或者干脆拒之门外的症状),这种消极思维会让他们止步不前。第三个原因就是缺少跟进。改变习惯或行为都需要他们付出真正切实的努力。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该如何采取切实的行动,去改掉自己的习惯,改变自己的行为。关键就在于重复、重复、重复!这就是那缺失的一环。重复是克服所有知行差距的3个原因的关键。重复实际上是指间隔性重复。间隔性重复是一种学习技巧,在使用这种技巧时,你不止在一种场合接触某一信息。你会隔段时间就重复接触到这条信息,直到它最终沉淀下来。人们没能学以致用的原因:1:信息超载◆对于那些只接触过一次的信息,我们通常只能记住其中一小部分。◆我们应该少而精而非多而浅地去学习。◆要想掌握某件事,我们必须首先选择一些关键点,隔段时间就重复一下,让自己完全沉浸其中,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关键在于间隔性重复。◆一旦真正透彻地掌握了自己的工作,人们就会变得更有创造性,甚至能够创造奇迹。2:消极过滤 :由于在年少时并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所以我们开始对自己和其他人产生怀疑。自我怀疑让我们开始对所有的信息进行过滤,无论是从图书、录音带、录像、培训班,还是从谈话中获取的,在过滤的过程中,由于我们会犹豫不决,会封闭自己的观念,让自己带有先入之见,会带着批判的心态,甚至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所有这一切都会让我们形成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消极思维会让我们只能学到或利用自己接触到的一小部分信息;只能发挥自己的一小部分潜力;过早地拒绝大部分信息;只要能带着一种积极的过滤系统去聆听,就不再只能吸收自己听到和读到的 10%的内容,而是学到比我想象的多得多。积极、开放的心态最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它会引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应变力,最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灵感。我们必须设法敞开自己的心胸。每次接触新信息时,我们不要总是琢磨这些信息错在哪里,而是成为绿灯思考者,积极发现其中的正确之处,并告诉自己,“我知道自己读到或听到的信息是有一定价值的,可它究竟在哪儿呢?”将封闭、消极的心态变成开放而积极的心态并不是偶然事件。一旦下定决心要作出改变,你就需要制定一套清晰的策略,不断加强自己的新思维方式。第 3 条原因:缺少跟进。成功人士总是非常渴望学习,并且会制定一份相应的跟进计划。要想改变某个行为,得到自己预期的结果,你需要指导(structure)、支持(support)和问责(accountability)。当这三个要素同时具备时,你便可以制订一份出色的跟进计划。你不能只是偶尔将自己的只是应用到行动当中。要想真正让自己进步,我们必须制定一份能够为自己争取到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并帮助自己培养强大的责任感的跟进计划。告知、演示、尝试、观察、表扬进步并/或修正是一种简单有力的跟进计划,它可以帮助那些潜在的赢家变成真正的赢家。强调积极面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在进行纠正之前,一定要对学习者的进步提出表扬,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学习者就应当能够进行之外表扬,或者是自我纠正。在消除知行差距时,一对一的会谈和外部电话培训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8-2 14: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看不进书是一个人心灵浮躁的表现,无法真正触及书本的灵魂。可能外界的干拢太多,导致你无法真正静下来看看书。至于 知易行难 的问题,我觉得,你心里有很多很多的道理,但是你没经历过这些东西,所以无法对这些道理有很透彻的理解。实践可以让你对你所认知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这就是程朱理学为什么提倡 格物致知。而你是去做的时候做不到,要不就是因为你的决心不够,要不就是你根本就没真正地想去完成它。这就是你自己心理无法过关,而不是 知易行难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8-2 14: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具体的说就是很多道理我都懂”一,估计你只是认识描述道理的汉字,而不懂汉字结成的联系;或者你只是懂此道理而不懂道理背后的道理,所以认识缺陷导致行为问题。二,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所有行为的前因后果,那称为有智慧的。此时他变成选择的主体。举例:我不吸烟,不是因为我不会吸烟,而是我选择不吸烟,因为吸烟败坏我的身体机能。同样,你可以选择看书,也可以选择不看书,但如果不看书这种结果不是因为你不选择这种原因导致的,那就说明你还没有认识清楚自己行为。三,建议:想想自己是谁,为什么要活着呢,有没有欲望,有哪些欲望,达成欲望要怎么做...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8-2 14: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没有动力喽?那你该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学习?为谁学的?还有尽量克制自己,约束自己。哈哈,我相信你会找到满意的工作的先从小事做起,成功后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做更大的事。当然,如果你连动也不动一下,那你就不是知易行难,而是知易不能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8-2 14: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知易行难"说,即"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是中国古代认识论里的一个基本观点,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这一观点已深入人心。  孙中山认为"知易行难"说对资产阶级革命事业危害极大,在理论上,容易使人坐而论道,空谈心性,不敢或不愿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上,容易使人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甚至放弃信仰革命理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