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农民工中的拉拉:借鉴还是抄袭?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8 09: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最近,本报编委陈亚亚博士给本报主编来信,信中涉及她的论文和著作的版权问题。本着尊重知识、尊重知识产权的原则,按照陈博士的要求,本报刊登了她的两篇的文章。我们希望这类问题能引起作者和读者的高度重视,也希望文章中提及的当事人发表不同的意见。)
女农民工中的拉拉:借鉴还是抄袭?
上海市社会科学研究院 陈亚亚 博士
2009年6月,我参加北京某会议,看到湖北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蔡玲的论文“女农民工中的拉拉”(摘要),感觉跟我的论文“围城中的拉拉”框架一致,当时虽有诧异,但并没放在心上。因为该文研究对象与我不同,我想即使框架一样,总有些新东西。相反,由于国内没有人做过这个研究,我有些好奇,遗憾的是蔡未来与会,会后我按照通讯录给她发信,但未收到回音,就作罢了。
2010年2月,我在网上意外地看到“女农民工中的拉拉:游离于城市边缘的特殊群体”(刊于《中国性科学》2009年第9期),下载浏览。我惊奇地发现,此文并不是之前所猜测,是借鉴我的思路对女农民工拉拉进行研究,而是直接照搬我的论证和结论。如果说有区别,就是作者加了一些针对女农民工的论述。如果以后有人研究农民工拉拉,以蔡文为参考,恐怕会走入歧途,因我的原文跟女农民工无关。
我的文章《围城中的拉拉:女同性恋给传统婚姻制度带来的挑战》,2007年初稿获首届“同性恋议题”征文优秀奖(未出版),2008年增改后参加上海某会议,后经删节发表于《社会学》(内部资料)。此外,2008年该文还在《中国性研究》(台湾出版)上发表。2009年,我对该文再次修改,补充了近一倍的内容,更名为《女同性恋者的婚姻和家庭给传统婚姻制度带来的挑战》,发表于《社会》第4期。此文与蔡文之关系,阅读过上述任一版本和蔡文的人不难看出。
蔡文将我文章的一个版本列为参考文献,即“陈亚亚.围城中的拉拉:女同性恋给传统婚姻制度带来的挑战[J].社会学,2008,(4):48—54.”我将该文与蔡文进行对比,用word中的“字数统计”得出,蔡文3706字中约2600字与我之原文雷同或相似,尤以“摘要”和“总结”部分为甚。我的文章分三部分:“形式婚姻”、“婚外恋”和“亲子关系”,蔡文与之一致。蔡文去除了原文所有材料,将案例用简语归入论述,但并没有任何新观点,也无新材料。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误用的地方(可能不全),这是我以为该文最大的害处:
1,“女农民工中的拉拉”概念是否成立?“拉拉”主要在城市同性恋者中流行,女农民工中的同性恋是否认同为“拉拉”,需要进一步论证。
2,“形式婚姻”一节,我提到:“中国的婚姻则更多地强调父母和社会的认可,这导致形式婚姻成为国内同性恋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婚姻模式。”蔡文中为:“由于中国的婚姻更多强调的是父母和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在思想相对传统的农村,所以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形式婚姻成为中国同性恋群体,特别是农民工同性恋群体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特殊婚姻模式。”就我所知,“形式婚姻”在城市同性恋群体中也不多见,我不太相信这种在城市尚处于试验阶段、很不成熟的婚姻模式在农民工中会比较常见。
3,“形式婚姻”一节,蔡文据我的案例论述道:“尤其在很多农村地区,子女的姓氏问题,往往被看得十分重要,在这种传统观念的背景下,很多女性同性恋农民工尽管一方面内心明白孩子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但另一方面却又十分坚决的要求姓氏要和自己一致。”我没有看到过有文献称女同性恋者要求女性恋人的子女跟自己姓,这不太符合常理。
4,“婚外恋”一节,蔡文据我的案例论述道:“由于很多同性恋者的婚姻本身就是一种形式婚姻,所以同性恋者之间的婚外恋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形式——‘三人行’,即一个房间中住着三个人:有着法律意义上的夫妻和女性同性恋的真正爱人。”而我文中“三人行”与形式婚姻并无因果关系,指的是(真实)夫妻与妻子的女性恋人一起生活。
5,“亲子关系”一节,谈到领养时,蔡文加了一句:“由于是移动外来人口,她们不具备领养小孩的资格”。我印象中这不是收养法所限制的,只是需到原来的户口所在地办理。
综上所述,我感觉蔡玲对“拉拉”并不熟悉,对“形式婚姻”尤其缺乏认识,其文似乎改名为“对女农民工中的拉拉生活状况之猜想”更为合适。

《距离爱情1毫米》的作者究竟是谁?
上海市社会科学研究院 陈亚亚 博士
2008年6月,我接到邀约,为一本主题为“暧昧”的书撰稿,并很快在8月底提交初稿《网络中的暧昧: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模式》,对方提出修改后,我又据此改了一稿。2008年12月,收到来信说书已出版,会给大家邮寄,但后来并无音讯。2010年2月,我忽然想到此事,发信询问,终于在2月11日见到了此书。
让我非常惊讶的是,该书署名只有三位作者:丁建略、赵彤、崔魏(在封面有编著字样)。我从头翻到尾,其他作者只字未提。该书页码有187页,去掉空页和目录,有字部分共179页,而我撰写的一节就有16页(按word字数计算是有万余字,按页面计算还要多,因该书自己的信息是有20万字),略占全书的8.9%。加上其他未署名作者,可能更为可观(从我收到的群发邮件估计,可能还有4位作者没有署名)。
我联系了丁建略(向我组稿者),其后他和崔魏分别来电,解释说此事是经手的北京五车智业图书公司(该公司好像还有一名称为北京五车智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系方式都一样)的编辑所为,他们事前并不知晓,也为此甚是懊恼。在他们的要求下,该书的网上版本增加了其他作者的信息。
稍后我终于等到了该书编辑田佳的电话。她开始只是通报一声的口气,说自己是个编辑,只做对书有利的事。并说马上要过年,自己要回家云云。对于没有作者署名,她解释是认为这些信息无所谓,所以就去掉了。我不能接受这种解释,因我以为作者署名是必须的。在我表示了强烈不满,并一再追问下,田佳才承认了此做法有不妥,表示向我道歉。我问她打算如何解决,她说作者可以问出版社要一份证明。我说应该出版方拿出解决方案来,主动协商,田最后说她会向领导请示。
此书《距离爱情1毫米》,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出版,责任编辑郭海燕,特约编辑田佳。我经崔魏的提示在封底发现了“五车智业”公司的图标,说明该书是该公司的出品。该书在网上显示的简介是这样的:“这是一本讲述两性间暧昧关系的书,书中分为三个部分:一,暧昧访谈:专业人士访谈现实生活中的暧昧经历者,用优美的文字真实呈现他们的暧昧故事;二,专家解读:多学科专家对暧昧进行解读,多角度多视点对此进行剖析;三,暧昧面对面:专家解答暧昧中的经典问题,用语精辟、有理有趣。”
我撰写的部分《网络中的暧昧: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模式》则主要讲述了网络上男女两性之互动,分为三部分:“网络情人:朋友以上,恋人未满”、“身体的缺席与重塑”“性别差异:女性主义视角”。基本是学术随笔的形式,但我凡引文处,均有严格之注释(14个注释),与其他部分形成了鲜明之对比(其他部分只有一个注释)。在田佳编辑的解释中,提到何以删去作者信息,是因她不希望此书显得象论文集。我的回复是,您觉得我的文章过于学术化,完全可以删去,但不能保留内容而不署名——也许我还应该感谢编辑,是您网开一面替我保留了这些注释,免我因引用不规范而遭人非议!!!
我对北京五车智业图书公司这种不尊重作者版权的行为表示强烈抗议,在此呼吁你们尽快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来,对此进行说明并道歉!也希望有类似经历的作者将这一事件公诸于众,共同监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