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我爱我的国#重庆古镇赶场全是老人,热闹背后引人深思,这些画面必将成为历史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14 08: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起赶场,估计很多年轻人都会觉得陌生,因为城里的人要买什么东西随时都可以去超市,或者在网上想怎么买就怎么买,但是在西部农村,赶场这种约定俗成的风俗却依然盛行,只有赶场的时候大家才会去镇上,卖东西的才有人买,买东西的才能淘到自己想要的物品,否则,若非逢场天,街上不仅显得冷清,而且想买什么东西还不一定买得到,因为根本就没有人去卖。

今天是9月23日,重庆巴南区的丰盛古镇正好逢场,所以渝帆也与当地的老乡一起,到镇上去赶了一回场,随手拍下了这组照片,这是一位正在给乡民理发的老人,5元一位,生意还很错,他说他已经71岁了,在巴南各个乡镇轮流赶场,为别人理发,一天能赚四五十元。

这是一位阿姨正在一位大叔的红苕摊前买红苕,1元1斤,非常便宜,大叔用的是老式称,估计现在认得这称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大家现在都用电子称,重量全都会显示出来,谁还会去学看这种老式称呢?

一位卖叶子烟的大叔蹲在墙角,他说这是他自己家种的烟,自己晒干后裹成捆然后拿到镇上来卖,30元一斤,价格并不贵,但光顾的人也不多,他说他的顾客基本上都是固定的老年人,年轻人是不会抽这种烟的,因为要自己裹,嫌麻烦,而且后劲还大,没档次,拿出来丢面子,所以现在也不好做。

这是一位正在卖草鞋的大叔,20元一双的草鞋,他说可以穿一年都不会坏,在镇上卖了很多年了,这些鞋子都是他自己编的,一天能编好几双,不过渝帆在他摊前站了十多分钟,别说卖出去几双,连上前来问询的人都极少,令人唏嘘。

在场镇的一角,这两位老哥俩应该是许久没见面了,彼此点烟,然后一直在不停的聊天,虽然都没聊什么大事,却也聊得津津有味,而且他们的表情极为丰富,若非特别熟的朋友,段然不会彼此那么热情,而富有表情的。

这是一个坐在场镇边上喝茶的老人,孤零零的一个人,口中叼了一支烟,许久才吸一口,他没有找人说话,也没有人理他,十几分种都一直保持着这个表情,而且精神状态也不太好,一看就是缺少陪伴的老人家,希望他的家人能对他多一些关心,让他过得开心一些。

同样在茶馆里,这位大爷一直在这里喝酒,也没有与谁讲过话,就一个人默默的在这里喝着白酒,虽然喝得并不急,几分钟才提起酒杯,小饮一口,然后放下,眼睛望着赶场的老乡,脸上却始终没有表情,一会儿后,又拿起酒杯,再饮一口,如此反复,也不知道他已经喝了多少,或者说还会喝多久,看了令人担心。

一位阿姨背着一个娃娃背篼,里面坐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孩,也该算是市场里最年轻的人了,因为其它的赶场者,大多在50岁以上,甚至7-80岁的也有不少。这位阿姨正与认识的乡邻聊天,背后的小孩儿则自顾着吃着什么,见我在拍照,便一直看着我,似乎在等着我给他拍照一样。非常有趣。

古镇上的铁匠铺今天也开了,他主要制着一些刀具、农具,平常不逢场的时候,做出来也没有人买,而今天逢场,他便早早的赶了过来,如果有人想买他的刀具,除了可以买他之前的存货,也可以看着他现场制作。

渝帆注意到,来丰盛赶场的乡民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老年人,其原因据渝帆分析:一方面年轻人大多都去东南沿海或重庆主城上班了,乡下原本就没多少年轻人;另一方面,年轻人都会去城里超市或网上买东西,赶场的大多都是土特产,他们看不上;此外,老年人相对比较闲,逢场天正好可以到镇上与老朋友一起喝喝茶、聊聊天。不过随着这些老年人慢慢老去,赶场这种习俗还能维持多久呢?会不会像这张图一样,只留给社会一个背影,而成为历史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