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铁证吗:韩寒的食言自肥与真实文笔——见证奇迹!(转载)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8 | 2021-1-28 03: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想上交锋火线请进“凯迪社区”的“中间地带”,你能找到答案。
  http://club.kdnet.net/list.asp?boardid=24

  面对质疑,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质疑者找来,当面答疑,自己写的还怕人问吗,还怕说不清楚吗?
  韩天才完全可以在反驳过程中展示他的知识功底、文学才华,可他表现的恰恰相反!他宁愿拿亲生女儿发毒誓,也不敢直面质疑,讲得最多的是“说不清”、“不记得”。

  7月26日新浪论坛发表了韩寒专访。韩寒在访谈中撂下了一句狠话:“我的底线是不说谎,有一说一。”
  请欣赏韩天才的不说谎好戏:
  (一)关于读书
  1、告诉新浪,其实从2006年以后,他就不读小说,只为了能更好地写小说,“如果我读到很喜欢的小说,情不自禁地会靠近,我不希望别人的创作影响我,但是我希望我的作品影响到别人的创作。”
  2、在2006年年初《新京报》策划的“2005年100人的阅读”专题中,韩寒这样说:“2005年我一本书都没有看过。事实上,四、五年前我就不看书了。 (参见《新京报》2006年1月6日)。”
  3、09年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时说:“我现在只读杂志,七八年前我就不再读小说了,因为我认为我已经读够了。”
  4、07年11月7日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
  人物周刊:据说你没有看过《红楼梦》。
  韩寒:对。我四大名著都没看过。
  人物周刊:小时候不是看挺多的书吗?为啥没看四大名著?
  韩寒:我不喜欢看小说,我就喜欢看杂志,军事类的东西。我自己会写,干嘛要看你们是怎么写的?
  5、被质疑后接受《南都周刊》采访时说:“我从十多岁开始看各种各样的书,现在坐一次飞机,杂志我要买十几本。我每天的阅读量可能五万到十万个字,但是你读得越多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缺陷越大。”
  (二)著名的“两千万”悬赏
  1、2012年1月16日,韩寒在博文中写: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或者曾经为我代笔,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任何媒体曾经收到过属于“韩寒团队”或者来自本人的新闻稿要求刊登宣传,任何互联网公司收到过“韩寒团队”或者本人要求宣传炒作的证据,均奖励人民币两千万元,本人也愿就此封笔,并赠送给举报人所有已出版图书版权。
  随后,范冰冰表示加磅2000万“共襄盛举”。
  2、《就这么漂来漂去》被广大网友确认有代笔后,2月6日韩天才接受湖南卫视“新闻当事人”采访中改口说:“但我又没有办法证明我没有团队,所以才开玩笑的,拿出了这个悬赏。”
  (三)
  1、《华夏时报》05年11月采访韩寒:“我喜欢林语堂,他们那时候写作要求非常严格,对文字也相当讲究,目前来说,我觉得我是中国作家中对文字最讲究的。”
  2、一年半后,在接受“凤凰网非常道”专访时讲:“你能够从哪个地方说我自称自己是个作家,我给你一万块钱。”

  再看看韩天才的真实文笔。
  结论:韩寒的文笔非常稚嫩。
  稚嫩,这也许的最恰当的评论。各位自己看吧。
  先欣赏一下他的近作。这是中学生水平还是大作家水平?
  

  最能让韩寒露出真面目的,莫过于他已经公开的两封“天才”私信:一封是致易中天先生文集出版的贺信,一封是致石述思先生的感谢信。
  我们来欣赏一下韩寒2012年2月致石述思先生的感谢信,这封信只有寥寥154字,真可谓“一字千金”:
  

  见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RxH4x8ZcYs/?resourceId=0_06_02_99
  石述思通过土豆视频公布自己收到的的韩寒公关私信。
  这封私信公开不久,石述思很快便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表了“一点声明:私信是我公开的,我已向韩寒道歉。与他无关。”从私人交往的伦理上讲,我绝不认同石先生这种行为,石述思先生在未经韩寒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公开他写给自己的私信,他的确应该“向韩寒道歉”;从公开这封信的实际效果来看,我们又得感谢石先生的疏忽大意,让公众有机会一睹韩寒天才的“尊容”。
  另一封是2011年5月韩寒致易中天先生文集出版的贺信,由于韩寒咳唾成珠,自然就惜墨如金,这封信只有174字,不妨照录书信的全文:
  “易中天老师,祝贺您的文集要出版,非常地吃惊,因为我以为您老早就出版过文集,没想到现在才出版,所以见得您对它质量的要求一定非常地高。
  一直以来很喜欢您的文字。去年冬天的时候,我们在厦门见面,我们没有在报纸上看到关于我俩在一起对话的任何内容。但是无论如何,我对那次厦门之旅记忆深刻,希望您来上海,我们可以再在一起吃饭。一定要祝贺您文集可以卖得好,当然这是技术问题,最关键的是希望您一切都好。”
  再介绍一篇韩寒07年的文章《一刻安宁》(2007-7-27韩寒博文),是电影《金刚》的观后感:
  “我看过了金刚。看的还是挺难过。倒不是觉得人类多残忍怎么怎么,因为这片子里也没有什么坏人,大家都抱着私心而已。只是觉得世间爱情,真是不得一刻安宁。不过,我还是挺能安慰自己,觉得金刚从头到尾没穿衣服,也没看见有小鸡鸡,这就说明是个母金刚。那是不是能证明,片子里说的是友情?
  估计未必,那就变成更加乱伦之同性人兽恋。况且,那荒岛上就这么一只金刚,要小鸡鸡也没用。
  想想,就算那女的和金刚一起在岛上了,又如何。万一金刚过三天腻味了那女的呢,那多惨,或者其实那金刚已经老的不行,没过一礼拜就老死了,那女的岂不更惨。
  真是胡说八道。还是看点现实的吧。”
  方舟子曾把这篇《一刻安宁》转到微博上,遭到韩粉的一片谩骂,认为他在故意抹黑韩寒。连铁杆韩粉都不相信这是韩寒的文章,这说明至少他们还有最低限度的羞耻心,也知道这文字是不好的。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bJPWiBydvA/
  《韩寒(含9部)访谈精选分析合集》这个视频。说得难听点,我看到的不是沉甸甸的金子,而是一个实打实的草包。
  点评:
  韩寒的死穴就是:不敢详谈文学或自己作品。
  只有一谈到文学,他就避开话题,答非所问,东拉西扯,极少正面回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03: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概念作文大赛惊天疑点!!
  音频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J3yFE7cpys/
  在韩寒3月8日接受台湾电视台采访时说“我在车上就想应该怎么写好这个题目了”。录音的1分35秒开始。这句话非常奇怪!还没有考试,你如何去想“写好这个题目”?他后来解释说,写文章都是可以往一个特定的主题准备的,如果李其纲投的是石头,不是布,他就没法写了。但是,他如何知道李其纲会向杯子中投一块布或石头?如果李其纲当场“跳个舞”、“颂首诗”、“照照镜子”、“梳理头发”,那韩寒如何向一个特定的主题来准备呢?
  《儿子韩寒》中,韩仁均这么介绍韩寒参加新概念大赛的情况:
  “跟他说起文章的事。他问:“看了吗?”我说:“看了。”前些天他告诉我参加《萌芽》杂志和北京大学等七所高校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事,并且也给我看过两三篇文章。我看后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好的地方。我便说,这篇《求医》倒可以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试试…他表示同意,后来我就帮他打印了一份。
  休息几天后,他带上文稿回学校去了。后来在电话中,我问他文章寄给《萌芽》杂志了没有,他说连同其他两篇一起寄了出去。”
  韩仁均嘴里:
  1、韩寒先知道新概念大赛;
  2、告诉父亲前,韩寒已决定参赛;
  3、韩寒已有参赛文章;
  4、韩仁均建议增加《求医》;
  5、韩寒同意《求医》参赛;
  6、韩仁均帮韩寒打印文章;
  7、韩寒返校时带回文稿;
  8、韩仁均询问是否投稿;
  9、韩寒答复投了三篇稿,按韩仁均说法,时间应为1999年1月24日后。
  不厌其烦地罗列这些时间、人物、事件的细节是有意义的。
  但是,2004年,接受曹隽雍采访时,韩寒予以反击:
  “新概念…当初是爸爸看到这个比赛通告,就寄了我的文章过去,我当初也觉得参加一下挺有意思的。”
  2008年2月3日新概念作文大赛十周年庆典上,韩寒和记者对话时,再一次否定了他老子的说法:
  “韩寒:我当时不知道有这个比赛,是我爸爸知道。因为我爸爸帮我寄了文章。
  主持人:随便挑了你的两篇文章寄过去。
  韩寒:对,后来我爸告诉我这个事情,我也没有放在心上…后来胡玮莳老师给我打电话,我才过来参加比赛。”
  韩寒嘴里:
  1、他不知道有新概念这个比赛;
  2、韩仁均知道新概念大赛;
  3、韩寒没有告诉韩仁均此事;
  4、投稿前,韩寒父子没有讨论过参赛事宜;
  5、韩仁均自行为韩寒投了两篇,而不是三篇稿;
  6、韩寒没有返校投稿;
  7、韩仁均投稿后,韩寒才知道此事。
  这说明,
  一、是韩仁均,而不是韩寒,在韩寒不知情情况下,以韩寒名义投了新概念大赛的稿,韩寒和初赛没有关系;
  二、韩仁均关于《求医》写作、讨论、参赛的说法全是谎言;
  三、 这个情节可以解释故意错过复赛、补赛得奖作品的众多迷局,也是这对父子棺材上钉下的又一颗钉子。
  韩寒是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唯一补考者,也是连续14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唯一补考者,出题人恰好是韩仁均的大学同学李其纲,韩寒新概念作文大赛存在重重疑点,而韩仁均又坚称和李其纲不认识。这层层迷雾中究竟隐藏着什么?
  同时,李其纲也称不认识韩仁均,并在《对一种诽谤的严正声明》一文中说:“事实是直到最后一分钟我才知道评委们决定授权给我出题。”
  疑点:
  1、韩2竞赛作文没有通过学校统一寄出(松山二中获优秀组织奖),评委根据文章的内容很容易判断为成人写的。
  2、解放日报文章说选送的三篇均获奖
  3、最先韩2获奖放在C组
  4、获一等奖学生合照没有韩2
  5、杯里窥人上的号码不是准考证号,是来稿编号。后来知道韩2是学生加上上海松山二中韩寒。故笔迹和墨水颜色不同。
  6、韩2出示杯里窥人原件,却至今没有出示获奖证书
  7、从补考的故事中发现韩2赶到考试地点时间不够
  8、补考故事中的道具纸的描述不一致
  9、把杯中的纸写成布
  10、平时课堂命题作文写的很差,却在这命题作文写的很好,引经据典,掉布袋,反差太大。
  11、有三个人没来补考被取消,而韩2却能单独补考。
  12、在没有公正人在场,一人出题,一人监考,是严重违规,一旦被曝光就有可能触犯法律,萌芽杂志社的人有必要承担风险吗?
  大家注意到没,时至今日,还有一个关键人物没敢出来,就是现场唯一的监考者----林青.
  作家任晓雯:参加过第一、二、三、四届新概念大赛,而且得过奖,同时也是C组的,C组的比赛只需要初赛的邮寄稿子评奖,而不需要复赛的现场作文,所以韩寒在3月28日根本没有参加所谓的复赛,一切都是骗局!
  韩仁均1月29日在《说说我自己》中写:这真是天地良心了,我们知道韩寒其实入围了是在当天的上午,此前萌芽的编辑我一个都不认识。包括李其纲,我也是根本不知道那个出题老师叫李其纲,出题的老师叫李其纲是我后来在有关新概念作文比赛和韩寒的补考的新闻报道中才知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03: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杂没耐心看完,占一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03: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寒在2006年11月在上海东方电视台《可凡倾听》节目说的是:“就像这样一个杯中,扔进一团餐巾纸。”
  韩仁均在《儿子韩寒》的初版(2000年)照抄李其纲的点评:“他随手将一团很厚的道林纸捏成一团,然后将它置入一只盛有半杯水的漱口杯中。”后来他大概注意到对纸有不同说法,再版(2008年)时改成:“他随手将一张纸捏成一团,然后将它置入一只盛有半杯水的漱口杯中。”
  胡玮莳在2000年在中央电视台《对话》对这个过程描述得最为详细:“当时韩寒坐的那个桌子上面,桌子上面放了一杯水,然后一杯茶,袋泡茶泡的那种茶,那么他看到那杯水,旁边还有一张纸,就是那个袋泡茶的外壳,然后他就把那张纸揉一下,就扔到那个杯子里面去,然后说就这个题目,你给我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03: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抽着看了一点,如果我看的那些属实,那么韩寒确实。。悲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03: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帖子不用再发了,明白人早就明白,脑残的依旧脑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03: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算韩寒没代写,那些文字也是低水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03: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舟子之流是疯子吗?
  为什么要用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针对作家的灵感和思维的闪光。
  我想人人都有灵光一闪的时候,而大多无法推理出灵感产生的原因,正因为此,人的思维情感才神秘而有诱惑力,人也因此不同于机器。
  看了分析,很多都代表了正常人的逻辑可以得出的结论,常识上来说“很”有说服力,但是,就算全世界都认同一种主流观点,用主流的思维回路思考问题,难道就不许某些人少少的不同?
  简直胡闹,幼稚,南辕北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03: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有定论了。但是他依然很活跃。这是为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