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些春节风俗还在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18 01: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节,在古代称上日、元日、朔旦、元正、元旦、正日、正朝,民间叫做“过年”。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受重视的节日,有着自己独特和丰富的节日风俗。这些节日风俗几千年来连绵不断,延续至今,然而其内核和外形均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传统的节日风俗还存在多少呢?一、除夕逐傩(nuó)。这是旧年最后一天举行的驱逐鬼出门的一种仪式。自先秦开始盛行的这种形式,不仅流行于民间,在宫廷中也向着奢侈排场发展,逐渐演变为一种汇集各种表演形式的“傩戏”,即文艺汇演。今天的除夕夜举行的春节电视文艺晚会,也脱胎于此吧?只不过彻底清除了“逐傩”的阴影,继承了喜庆、欢乐的内核,赋予了时代和科学的新内容、新技术。二、门神与春联、年画。中国很早就有除夕贴门神的习俗。随着印刷术的兴起,唐末五代又出现了贴春联和年画的新风俗。如今,贴门神的习俗早已不见,贴年画的习俗在城市已不多见,唯有春联这种形式,由于融入了唐诗中的许多对偶佳句,承载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直到今天除了在农村中久盛不衰外,现在城市中还保留着这种习俗,且有复兴之势。三、除夕守岁。除夕和正月初一之间的时间联结就是守岁,所谓“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两年”就是指此。守岁风俗大兴于隋唐时期,至唐代,宫中守岁已与傩舞相融。古时守岁要喝“岁酒”,即以椒花、柏叶泡制的药酒。魏晋以后改饮屠苏酒(用一种阔叶草制作的药酒)。这种风俗沿袭至今,现代人实际上已把除夕守岁与年夜饭、看“春晚”等娱乐活动结合在一起了,家家户户呈现出“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的亲情场景。四、放爆竹。应该讲,这种风俗既是流传最悠久最广泛的风俗,又是中国人最糟糕的一个创造。爆竹的出现与火药同步,唐代称为“爆竹”,宋代已普遍使用纸裹火药制成的爆仗、鞭炮和“起火”。如今,爆竹的种类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新,场面越来越大,除夕新年之交爆竹齐鸣不亚于一场战争。放爆竹风俗是耶非耶,至今还争论不休。五、拜年和投刺。拜年之风盛行于汉代,主要是拜同宗族的尊长,推后拜亲戚。宋以后是应酬互拜,变得复杂繁琐,宗族、亲族、同事、朋友之间没完没了地拜。古人记载:“貂裘莾服,道路纷驰,真有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之盛。”“亲者登堂,疏者投刺”。投刺类似今天的递名片、名贴。宋人平时以名刺广交朋友,春节来不及登门拜贺,便望门投刺。明清时盛行“飞贴”,在门口挂一红纸袋接受拜年贴。民国后,受西方文化影响,开始流行互送印刷而成额贺年片。在官场,朝廷文武百官首先要给天子行贺年礼,叫做“正旦大会”、“正朝”。此风俗自汉至清沿袭不改,礼仪越来越森严,发展到纯粹为皇帝一人拜年。如今,此风已改。各级官员和各界人士之间时兴开团拜会互拜新年,春节这天各级官员还到老百姓中间拜年慰问,很有普天同庆、与民同庆的氛围了。但有些地方有些人借拜年大搞送礼行贿等不正当行为,则是春节中的另类风景线了。中国各民族的春节风俗实在是绚丽多彩,洋洋大观。就汉族的春节风俗来讲还有像煮腊八粥、扫尘送灶、置办年货、剪贴窗花、敬祭祖先、吃年夜饭、送压岁钱、祭祀财神、祭送灶神等等民俗文化活动。传统的风俗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有些迷信迂腐的风俗已经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有些积极有益的风俗则被赋予了时代科学的涵义呈现出新的风貌。透过这些风俗的展现,在喜庆欢乐的场景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怀,看到了人们对爱与亲情的留恋,看到了人们对民族道德良知的召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