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随笔  有多少人可以随心所欲的生活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2-27 10: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著名的社会学家李银河最近在网上公开了自己的私生活,称在其爱人王小波离世三个月后就与“大侠”重新恋爱,至今已有十七年,并就有些人说她“拉拉”一事进行了澄清。李银河在一篇文章里说:“坚持我的采蜜哲学。人生如花丛,我只是从中采撷一点点精华,对其他的一切不去理睬。人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要好好地享用自己的生命,自由奔放,随心所欲。”我很欣赏李银河的这段话,其实人生真的很短,为什么不能自由奔放、随心所欲呢?当然,欣赏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是另外一回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氛围中,能够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勇气的。李银河作为中国当代知名的社会问题学者,毫不避讳的把自己的隐私拿到太阳底下来晒,尤其需要理性和底气。在无数中国人对于有关性的问题上仍然三缄其口的时代里,李银河在异性恋、同性恋、换妻、卖淫嫖娼等许多公众日益关注的问题上大胆前卫,态度鲜明并且标新立异,遭到了很多的口诛笔伐。笔者无意也没有资格对于这些敏感话题进行评判。但是对于李银河在私人私密的事情上如此坦诚如此理性以及她对于人生婚恋感情问题上的态度还是有所认同。我们推翻封建帝制已经多年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封建烙印仍然还是每一个中国人很难完全脱离的桎梏,社会生活中到处都有那个看似消失但是仍然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封建势力。尤其是在婚恋感情问题上,贞节牌坊虽然早已经轰然倒塌,可是人们心中的贞节牌坊还高高的竖立在思想领域的阵地上。李银河在王小波离世后三个月就开始了新的生活,不能不说是在冲决了传统道德藩篱方面是一个勇敢的行者,让人敬佩。在我们的周围,有多少未亡人还在死守着那块贞节牌坊,苦熬人生。当今的媒体甚至还在有意无意的把人生的伤痛美化为对于逝去的人的痴情。文学作品也喜欢把未亡人遭受的巨大的悲痛完全当成人生的道德审美来享受。人们常常赞美那些爱人去世后含辛茹苦的滴血人生,赞赏那些宁可孤独守寡也不再娶再嫁的人们并且视为道德的楷模。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未亡人内心的伤痛?有多少人能理解未亡人内心里那种强烈的对于人生重新开始的热切和追求呢?
封建礼教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尤其是对中国妇女的人性摧残可谓令人惨不忍睹!贞节牌坊在推翻帝制的革命中被拆掉了,而人们内心的魔鬼依然尚未远去。“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仍然是很多人的精神信条。别说让寡妇鳏夫们重新开始生活,就连寡妇门前都成为了禁地,所谓寡妇门前是非多。由于这种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多少人本来可以重新找到生活的伴侣和感情的寄托成为泡影,在孤寂和忧郁中一天天苦度余生。自由奔放、随心所欲的生活对于那些丧偶的男男女女尤其是很多的女性不啻是一个天方夜谭。毋庸讳言,男欢女爱是人性的本来需要,可是中国传统文化偏偏却要存天理灭人欲,而且直到现在还这样“冰天雪地”一般。三十几年前的“两地生活方式”,使多少人为了革命事业灭了自己的人欲。现在,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和他们的留守妻子仍然天各一方。有多少人从人性的角度看待和解决这样的常识性问题吗?人生在世,除了你出家修行,不可能完全脱离红尘的困扰。说到这里,我们还让人想到中国的出家人,在这个世界上可能只有中国的僧人不许娶妻生子,完全彻底的脱俗了。不知皈依佛门的男男女女在荷尔蒙的猛烈冲击之下如何做到六根清净的。食色性也,这是老祖宗的古训。可是现实生活中对于人性的摧残却也是老祖宗们留下的“祸根”。中国人古来就讲仁爱之心,不知道为什么却在这方面如此刻薄不容。看来话长,我们暂且不去理会了。
由李银河的文章想到了这么多的事儿并且胡说八道了一大篇,不知道各位看客有否同感。人们啊,人生是短暂的,我们不能一个人在孤寂之中就这样踟蹰独行。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比比皆是,为什么不和那个能拨动你我心弦的人挽起手来共同欣赏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