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庸?????????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0 | 2005-12-17 11: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偏谓之中,不倚谓之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5-12-17 11: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平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5-12-17 11: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中的原文,用来解释什么是中庸的。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没法充分表达原意,你就看古文理解去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5-12-17 11: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年庸俗得人无作为得人,平凡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5-12-17 11: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时候 出世也好 入世也好 最难的就是 以出世之心 经营入世的生活 最难的就是 入世的做事 出世地处事 所以最难的是 在两者之间 达成一条中道 在两者当中 保持一种平衡刚刚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5-12-17 11: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5-12-17 11: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庸 中国儒家的政治道德和哲学范畴。它是儒家的哲学思想,也是儒家推崇的一种道德素养和一种待人处事的准则,同样是儒家主张的重要施政方法。宋代朱熹曾为“中庸”作注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取不偏之意;庸,取不变之义;中庸,恰好是“正”与“常”的意思。正常就是保护中正,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过火和不及都是儒家所反对的,孔丘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中庸就是恰到好处,即指事物的最佳状态。中庸的标准是礼, 孔丘对此曾有一个界定。 他说“礼所以制中也”(《礼记?仲尼燕居》),又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事举其中”(《左传?哀公十一年》)。他认为一切严格按照礼来行事,就是中庸。儒家把中庸看作是天地万物所遵循的原则强调“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儒家把中庸看成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准则。孔丘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他认为只有君子才具有中庸的美德,而小人则是反中庸的。北宋的程颐、程颢十分推崇《中庸》,南宋朱熹曾作《中庸章句》,并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封建经典和官方为知识分子指定的必读的教科书。中庸之道对维护封建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它教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引导人们自觉地按照封建制度的要求“各正其分,各得其理”(《朱子语类》卷六十八),以形成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平衡虽有利于社会安定,但却常常使人陷于保守状态。
王向群 中庸 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最先由孔子提出,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其意是说中庸是最高的道德。中庸的基本原则是“允执其中”,要求把握适当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使人的言行合于既定的道德标准。孔子指出“中庸”后,历代学者解说不一,评述殊异,借以发挥自己的思想。子思及其门人作《中庸》一书,认为人们在实行道德之时,往往智者贤者“过之”,愚者不肖者“不及”,致使正道不行,主张用中庸纠正极端倾向,以维护正道。到了宋代,理学家们强调“中庸”,把“允执其中”视为“道统”(见道统说)的核心。程颢、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把不偏不易的“正道”、“定理”作“中庸”。朱熹说:“庸是常然之理,万古万世不可变易底,中只是个恰好道理。”并进而解释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大小、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度量以取中,然后用之。”他注意到了把握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度”的问题。永嘉学派和'" class=link>叶从对立面的平衡来论述“中庸”,他说:“道原于一而成于两,古义言道者必以两”,又说:“水至于平而止,道止于中庸而止矣”。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原则,是对立两方的平衡。关于中庸思想的评价问题,近年来学术界仍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它符合辩证法;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形而上学思想。
潘富恩参考资料:《中国大百科全书》

已赞过已踩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5-12-17 11: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偏不倚什么事情都讲究一个度!过了这个度往哪边偏都是不好的!不对的!错误的!但这个度是极难掌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5-12-17 11: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立中国最古老的中庸之道其实讲究的就是“合适”,就是“刚刚好”。……品格可以列成三等,各类中的第一类和末一等都是极端和缺德,居中的才是道德或优越性。所以,居于怯懦与鲁莽之间才是奋勇有为;吝啬与奢侈之间才是慷慨大方;怠惰与贪婪之间是意气风发;卑屈与骄傲之间是谦虚谨慎;秘密与多嘴之间是说一不二;乖僻与滑稽之间风趣幽默;寻衅与谄媚之间是友善可亲;在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与堂·吉诃德的冲动任性之间是自我克制(《伦理学》,第1卷,第7节。——原文注)。于是,伦理或行为的“恰当”与数学或工程学上的“恰当”没有什么不同;它的意思是正确、适合,最有效地达到最好的结果。然而,中庸并非像数学的中项恰恰是精确可计的两端的平均数;它随着环境中左右各种情况的变更而变更,并且只对成熟而有灵活性的理性才显露自身。卓越是靠训练有素而得来的一种艺术修养,我们并不是因为有了道德或卓越才行为举止正确合理我们才拥有这些的;“人形成这些美德是由于人采取了这样的行动”(《伦理学》,第2卷,第4节。——原文注);我们反复而行,就形成目前这个样子。因此,卓越并非一种行动举止,而是一种习惯:“人的善行是灵魂在实现圆满生命中卓越方面的一种作用;……正如一只飞燕或晴朗的一天就能形成春天一样,一朝一夕或昙花一现的一瞬间也是不能便人幸运得福的。”(《伦理学》,第1卷,第7节。——原文注)青年是走极端的年龄:“要是青年犯错误,那总是由于过分或夸张了。”青年(以及许多比他们年龄大的人)很难做到的是从一极端中摆脱出来而不落入与之对立的另一极端。因为一个极端很容易落入另一个极端,否认是由于“矫枉过正”也罢:伪善总是作过多的表白,谦卑则又翱翔于自负的边缘。(柏拉图说:“犬儒学派安提西尼的虚荣心通过他外表的破孔在向外张望呢!——原文注)那些意识到偏于极端的人不会把道德的美名赋于中庸,却会赐予那个相反的一端。有时候,这也是好的;因为如果我们清楚自已错误地陷入了极端,“我们就该指望另一端,……犹如人们把弯曲不平的木材直过来时所干的那样。”(《伦理学》,第2卷,第9节。——原文注)但是不自觉的极端主义者将中庸看作是罪大恶极;他们“彼此将持中间立场的人推来推去;勇敢的人被怯懦的人说成鲁莽,鲁莽的人又说成怯懦,其他的情况也是这样;(《伦理学》,第2卷,第8节。——原文注)就这样,在现代政治中“自由分子”被激进分子说成是“保守分子”,被“保守分子”说成“激进分子”。日常生活中的“中庸之道”日常生活里,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中庸之道」,有四点意见:第一、做事不要太苦:人生不能没有工作,因此每个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当然要勤劳,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后做事就畏难、畏苦,就不能长久,不能持之以恒。所以,现在的公司行号大都制定八小时上班制,每天工作时间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有一个时间性;甚至每个星期不但有休假日,现在还实施「周休二日」,这就是要我们不要太辛苦。第二、享欲不要太乐: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有的人享用过度,过份的放纵五欲之乐,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绸缎、住要高楼大厦,出门要开高级轿车等。过份的追求物欲之乐,甚至浪费无度,则如银行里的存款,用得太多,总有一天会负债,所以福德因缘还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第三、待人不要太苛: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设想。尤其身为主管者,要「待人如己」,甚至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如果待人严苛,或者是过份放任,都不是处人之道。第四、用物不要太荣:对于日常用物,有的人好买,平常没事就喜欢逛街购物,并且乐此不疲,有的人则非名牌不用。其实东西能用、够用就好,不要太过豪华、奢侈,物质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谓「人为物役」,物质太丰,有时也是一种负担。中庸之道其实就是佛道,佛道就是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凡事不要太左也不要太右,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能够不偏不倚即为「中」。所以,什么是中庸之道?有四点:第一、做事不要太苦,第二、享欲不要太乐,第三、待人不要太苛,第四、用物不要太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5-12-17 11: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最古老的中庸之道其实讲究的就是“合适”,就是“刚刚好”。……品格可以列成三等,各类中的第一类和末一等都是极端和缺德,居中的才是道德或优越性。所以,居于怯懦与鲁莽之间才是奋勇有为;吝啬与奢侈之间才是慷慨大方;怠惰与贪婪之间是意气风发;卑屈与骄傲之间是谦虚谨慎;秘密与多嘴之间是说一不二;乖僻与滑稽之间风趣幽默;寻衅与谄媚之间是友善可亲;在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与堂·吉诃德的冲动任性之间是自我克制(《伦理学》,第1卷,第7节。——原文注)。于是,伦理或行为的“恰当”与数学或工程学上的“恰当”没有什么不同;它的意思是正确、适合,最有效地达到最好的结果。然而,中庸并非像数学的中项恰恰是精确可计的两端的平均数;它随着环境中左右各种情况的变更而变更,并且只对成熟而有灵活性的理性才显露自身。卓越是靠训练有素而得来的一种艺术修养,我们并不是因为有了道德或卓越才行为举止正确合理我们才拥有这些的;“人形成这些美德是由于人采取了这样的行动”(《伦理学》,第2卷,第4节。——原文注);我们反复而行,就形成目前这个样子。因此,卓越并非一种行动举止,而是一种习惯:“人的善行是灵魂在实现圆满生命中卓越方面的一种作用;……正如一只飞燕或晴朗的一天就能形成春天一样,一朝一夕或昙花一现的一瞬间也是不能便人幸运得福的。”(《伦理学》,第1卷,第7节。——原文注)青年是走极端的年龄:“要是青年犯错误,那总是由于过分或夸张了。”青年(以及许多比他们年龄大的人)很难做到的是从一极端中摆脱出来而不落入与之对立的另一极端。因为一个极端很容易落入另一个极端,否认是由于“矫枉过正”也罢:伪善总是作过多的表白,谦卑则又翱翔于自负的边缘。(柏拉图说:“犬儒学派安提西尼的虚荣心通过他外表的破孔在向外张望呢!——原文注)那些意识到偏于极端的人不会把道德的美名赋于中庸,却会赐予那个相反的一端。有时候,这也是好的;因为如果我们清楚自已错误地陷入了极端,“我们就该指望另一端,……犹如人们把弯曲不平的木材直过来时所干的那样。”(《伦理学》,第2卷,第9节。——原文注)但是不自觉的极端主义者将中庸看作是罪大恶极;他们“彼此将持中间立场的人推来推去;勇敢的人被怯懦的人说成鲁莽,鲁莽的人又说成怯懦,其他的情况也是这样;(《伦理学》,第2卷,第8节。——原文注)就这样,在现代政治中“自由分子”被激进分子说成是“保守分子”,被“保守分子”说成“激进分子”。日常生活中的“中庸之道”日常生活里,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中庸之道」,有四点意见:第一、做事不要太苦:人生不能没有工作,因此每个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当然要勤劳,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后做事就畏难、畏苦,就不能长久,不能持之以恒。所以,现在的公司行号大都制定八小时上班制,每天工作时间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有一个时间性;甚至每个星期不但有休假日,现在还实施「周休二日」,这就是要我们不要太辛苦。第二、享欲不要太乐: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有的人享用过度,过份的放纵五欲之乐,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绸缎、住要高楼大厦,出门要开高级轿车等。过份的追求物欲之乐,甚至浪费无度,则如银行里的存款,用得太多,总有一天会负债,所以福德因缘还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第三、待人不要太苛: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设想。尤其身为主管者,要「待人如己」,甚至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如果待人严苛,或者是过份放任,都不是处人之道。第四、用物不要太荣:对于日常用物,有的人好买,平常没事就喜欢逛街购物,并且乐此不疲,有的人则非名牌不用。其实东西能用、够用就好,不要太过豪华、奢侈,物质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谓「人为物役」,物质太丰,有时也是一种负担。中庸之道其实就是佛道,佛道就是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凡事不要太左也不要太右,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能够不偏不倚即为「中」。所以,什么是中庸之道?有四点:第一、做事不要太苦,第二、享欲不要太乐,第三、待人不要太苛,第四、用物不要太荣。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它的基本意思是我们为人处事要心放当中,公正处事,不偏不倚。形喻的含义有我们人与人要互相尊重,你要尊重(上),爱国爱地方爱上属领导,(下)爱民爱子爱下属从属者。总而他是集中华几千年文化内涵,崇尚和睦相处,心态平和,处事平稳,互敬有礼的道德理念 何谓“中庸”?“中,正也。”(《说文》史字解)正,也就是恰当、妥当、合乎客观实际的意思。“庸,用也,从用,从庚;更事也。”(《说文》)更事也就是经历事物,与经事同义。联系起来讲,“中庸”就是正确、恰当、妥当地为人处事,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第二章注)。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81246.html

已赞过已踩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