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唐僧为什么爱哭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10 01: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僧性格是复杂的,多变的。他既有意志坚强,思考周密,百折不饶,洞察秋毫的一面,又有懦弱无能,迂腐不堪,是非不分,胆小怕事,哭哭啼啼,不堪大任的一面。一部西天取经史,就是唐僧的流泪史,可以说唐僧的真经是哭来的。可谓八十一难,难难嚎啕,哭声胜万言;一十四载,载载流泪,眼泪低千金。
在《西游记》里共记述了唐僧80多次哭、啼、泣、嚎、啕。每次遇难都会流泪痛哭,每次流泪以后,都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每次流泪,都会得到徒弟的安慰;每次流泪,都会激发徒弟的斗志;每次流泪,都会感动佛主,赢得同情和支持;每次流泪,都显示唐僧的大慈大悲。总之,流泪不但没有影响唐僧的高大形象,反而为唐僧赢得了分数,增加了道业。
为了加深对唐僧痛苦流泪的认识,分析唐僧流泪的动因和目的,不妨我们来看看唐僧是怎么哭的,怎么流泪的,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全部加以介绍,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其中的一部分。
《西游记》第十三回,唐僧出长安遇到第一难就哭了。三藏舍身拚命,上了那峻岭之间。行经半日,更不见个人烟村舍。一则腹中饥了,二则路又不平,正在危急之际,只见前面有两只猛虎咆哮,后边有几条长蛇盘绕。左有毒虫,右有怪兽,三藏孤身无策,只得放下身心,听天所命。又无奈那马腰软蹄弯,即便跪下,伏倒在地,打又打不起,牵又牵不动。苦得个法师衬身无地,真个有万分凄楚,已自分必死,莫可奈何。三藏抬头看时,只见一人,手执钢叉,腰悬弓箭,自那山坡前转出。三藏见他来得渐近,跪在路旁,合掌高叫道:“大王救命,大王救命!”唐僧最终被刘伯钦,绰号镇山太保的猎人救了性命。随后刘伯钦给他带路,在为他送行的路上,正走到半山之中,伯钦回身,立于路下道:“长老,你自前进,我却告回。”三藏闻言,滚鞍下马道:“千万敢劳太保再送一程!”伯钦道:“长老不知,此山唤做两界山,东半边属我大唐所管,西半边乃是鞑靼的地界。那厢狼虎,不伏我降,我却也不能过界,你自去罢。”三藏心惊,轮开手,牵衣执袂,滴泪难分。这便是唐僧的第一哭。
《西游记》第十五回,鹰愁涧钻出一条龙来,把他的白马连鞍辔一口吞下肚去,依然伏水潜踪。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说着话,泪如雨落。行者见他哭将起来,他那里忍得住暴燥,发声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你坐着,坐着!等老孙去寻着那厮,教他还我马匹便了。”唐僧的哭还感动了观音菩萨手下的众神,只听得空中有人言语,叫道:“孙大圣莫恼,唐御弟休哭。我等是观音菩萨差来的一路神祗,特来暗中保取经者。”那长老闻言,慌忙礼拜。行者道:“你等是那几个?可报名来,我好点卯。”众神道:“我等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各各轮流值日听候。”如果第一哭是唐僧的善心的表达,那么第二哭,就是懦弱的表现,让徒弟孙悟空看不起,甚至连菩萨也没有看出唐僧眼泪的真正目的。
《西游记》二十回,唐僧在黄风岭被黄风大王擒住,只见旁边拥上七八个绑缚手,将唐僧拿去,好便似鹰拿燕雀,索绑绳缠。这的是苦命江流思行者,遇难神僧想悟能,道声:“徒弟啊!不知你在那山擒怪,何处降妖,我却被魔头拿来,遭此毒害,几时再得相见?好苦啊!你们若早些儿来,还救得我命;若十分迟了,断然不能保矣!”一边嗟叹,一边泪落如雨。这次唐僧是哭给妖魔看的。唐僧几十次的痛哭流泪中,有几次是很精彩的,也是很经典的。
第七十八回,唐僧师徒一行到了一处地方,原唤比丘国,今改作小子城。此国原是比丘国,近有民谣,改作小子城。三年前,有一老人打扮做道人模样,携一小女子,年方一十六岁,其女形容娇俊,貌若观音,进贡与当今。陛下爱其色美,宠幸在宫,号为美后。近来把三宫娘娘,六院妃子,全无正眼相觑,不分昼夜,贪欢不已。如今弄得精神瘦倦,身体尫羸,饮食少进,命在须臾。太医院检尽良方,不能疗治。那进女子的道人,受我主诰封,称为国丈。国丈有海外秘方,甚能延寿,前者去十洲、三岛,采将药来,俱已完备。但只是药引子利害:单用着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煎汤服药,服后有千年不老之功。这些鹅笼里的小儿,俱是选就的,养在里面。人家父母,惧怕王法,俱不敢啼哭,遂传播谣言,叫做小儿城。此非无道而何?长老明早到朝,只去倒换关文,不得言及此事。”言毕抽身而退。唬得个长老骨软筋麻,止不住腮边泪堕,忽失声叫道:“昏君,昏君!为你贪欢爱美,弄出病来,怎么屈伤这许多小儿性命!苦哉,苦哉!痛杀我也!”唐僧师徒因救了一千一百一十一小儿,而得罪了国丈,于是国丈献计,要用唐僧的心脏做药引,能保国王长命百岁。昏王派兵将来捉拿唐僧,行者听得这个消息,一翅飞奔馆驿,现了本相,对唐僧道:“师父,祸事了,祸事了!”那三藏才与八戒、沙僧领御斋,忽闻此言,唬得三尸神散,七窍烟生,倒在尘埃,浑身是汗,眼不定睛,口不能言。慌得沙僧上前搀住,只叫:“师父苏醒,师父苏醒!”八戒道:“有甚祸事?有甚祸事?你慢些儿说便也罢,却唬得师父如此!”行者道:“自师父出朝,老孙回视,那国丈是个妖精。少顷,有五城兵马来奏冷风刮去小儿之事。国王方恼,他却转教喜欢,道这是天送长生与你,要取师父的心肝做药引,可延万年之寿。那昏君听信诬言,所以点精兵来围馆驿,差锦衣官来请师父求心也。”八戒笑道:“行的好慈悯!救的好小儿!刮的好阴风,今番却撞出祸来了!”三藏战兢兢的爬起来,扯着行者哀告道:“贤徒啊!此事如何是好?”行者道:“若要好,大做小。”沙僧道:“怎么叫做大做小?”行者道:“若要全命,师作徒,徒作师,方可保全。”三藏道:“你若救得我命,情愿与你做徒子徒孙也。”行者道:“既如此,不必迟疑。”教:“八戒,快和些泥来。”那呆子即使钉钯,筑了些土,又不敢外面去取水,后就掳起衣服撒溺,和了一团臊泥,递与行者。行者没奈何,将泥扑作一片,往自家脸上一安,做下个猴象的脸子,叫唐僧站起休动,再莫言语,贴在唐僧脸上,念动真言,吹口仙气,叫:“变!”那长老即变做个行者模样,脱了他的衣服,以行者的衣服穿上。行者却将师父的衣服穿了,捻着诀,念个咒语,摇身变作唐僧的嘴脸,八戒沙僧也难识认。正当合心装扮停当,只听得锣鼓齐鸣,又见那枪刀簇拥。原来是羽林卫官,领三千兵把馆驿围了。这回把唐僧的哭描写的入木三分,把唐僧假哭、装哭原形揭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把唐僧哭的本质讽刺的酣畅淋漓,让读者看了不禁拍案叫绝。
其中九十二回中的哭也非常精彩。唐僧在金平府慈云寺观灯,被三个妖魔掠走。却说孙大圣挟同二弟滚着风,驾着云,向东北艮地上,顷刻至青龙山玄英洞口,按落云头。八戒就欲筑门,行者道:“且消停,待我进去看看师父生死如何,再好与他争持。”沙僧道:“这门闭紧,如何得进?”行者道:“我自有法力。”好大圣,收了棒,捻着诀,念声咒语,叫:“变!”即变做个火焰虫儿。真个也疾伶!你看他——展翅星流光灿,古云腐草为萤。神通变化不非轻,自有徘徊之性。飞近石门悬看,旁边瑕缝穿风。将身一纵到幽庭,打探妖魔动静。他自飞入,只见几只牛横禜直倒,一个个呼吼如雷,尽皆睡熟。又至中厅里面,全无消息。四下门户通关,不知那三个妖精睡在何处。才转过厅房,向后又照,只闻得啼泣之声,乃是唐僧锁在后房檐柱上哭哩。行者暗暗听他哭甚,只见他哭道:一别长安十数年,登山涉水苦熬煎。幸来西域逢佳节,喜到金平遇上元。不识灯中假佛像,概因命里有灾愆。贤徒追袭施威武,但愿英雄展大权。这时唐僧不仅回哭,而且出口成章,可谓思路清晰,文才有加,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能哭出诗词来。唐僧在第十九回里,在浮屠山得到了乌巢禅师所受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心经》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它可以保唐僧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按道理唐僧有了《心经》,就应该踏实多了,法力无边,不应该遇难就痛哭流涕了,可是唐僧一边念《心经》,一边还照哭不误。这就给人们一个启示,要么《心经》毫无作用,要么他的哭另有用途?
联系唐僧在最后一难的表现,就更能说明问题了。唐僧师徒四人到了西天取到真经在回途中,渡通天河是,老鼋驮着他们,翙波踏浪,行经多半日,将次天晚,好近东岸,忽然问曰:“老师父,我向年曾央到西方见我佛如来,与我问声归着之事,还有多少年寿,果曾问否?”原来那长老自到西天玉真观沐浴,凌云渡脱胎,步上灵山,专心拜佛及参诸佛菩萨圣僧等众,意念只在取经,他事一毫不理,所以不曾问得老鼋年寿,无言可答,却又不敢欺,打诳语,沉吟半晌,不曾答应。老鼋即知不曾替问,他就将身一幌,唿喇的淬下水去,把他四众连马并经,通皆落水。咦!还喜得唐僧脱了胎,成了道,若似前番,已经沉底。又幸白马是龙,八戒、沙僧会水,行者笑巍巍显大神通,把唐僧扶驾出水,登彼东岸。只是经包、衣服、鞍辔俱湿了。这次唐僧虽然受到了惊吓,但始终没有哭。
为什么呢?是因为唐僧真经已经取到,目的已经到达,也就不需要哭了。可见唐僧的哭不是懦弱的表现,不是无能的象征,不是贪生怕死的行为,而是一种技巧,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一种假相,一种策略。这是因为师父“无能”,才能激发徒弟有能;师父“软弱”,才能显示徒弟的刚强;师父的“胆怯”,才能发挥增强的胆量;只有师父流泪,才能更好的让徒弟流汗流血!唐僧的哭是给别人看的,自己流泪让别人伤心;唐僧的哭是给徒弟看的,自己流泪让徒弟流汗;唐僧的哭是给妖魔看的,自己流泪让妖魔留情;唐僧的哭是给菩萨看的,自己流泪让菩萨保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