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养儿”之后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14 07: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北京城里有大大小小各种活动。我去参加了好朋友Louise推荐的,由“妙妈悦读”组织的《下乡养儿》读书分享会。之所以这样选择,一是由于我相信Louise的推荐,她的眼光和品位都是我敬重的;还有一个私密的原因是我在去年读了《下乡养儿》这本书后,确实憋了一肚子的话,不知道说给谁听,这一次有作者出席,那么看一看是否可以宣泄我的这些感受。
见到作者冯丽丽本人,我很吃惊。我吃惊的是,她的样子跟我想象中的很像。我没有想象过她的样貌发型,但是在我的心中她的气息和态度应该就是这样的。起初我并没有觉得一定有机会发言,后来随着活动进程的发展,还是有机会说了几句,但是没有能够说尽(话哪有说尽的时候呢),回来之后,前思后想,余意未平,决定还是写一篇小文,完整地表达我的意思,也算了却了我一桩心事。
去年的6月,一口气读完《下乡养儿》之后,我向熊先生也就是我老公推荐此书。熊先生是个不读书的粗人,热爱打篮球和钓鱼。他每年只读3、4本书,都是我强烈推荐再推荐的。在熊先生也读完这本书之后,下乡养儿变成了一个话题,似乎在空气中飘着,自带#号,常常不失时机地自动出现(用新浪微博的朋友应该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下乡的意义是什么?
这本书对我们家的第一重意义,是平息了我和熊先生一心想要到乡下租房、到乡下过暑假的念头。听起来似乎有点矛盾,怎么读了《下乡养儿》,却反而不想下乡了呢?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们俩以及身边的一些朋友,被时下所流行的自然教育、乡土教育迷得神魂颠倒,筹划着要到乡下去租一个大院子,再租一块地,周末带着孩子去做农活,去“感受泥土的气息”“让大自然帮我们带孩子”,我们家甚至想要去连续住上几个月。
读完《下乡养儿》之后,我思索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真的需要下乡吗?下乡的意义是什么?熊先生是在海南农村长大的,光着脚爬山爬树,偷西瓜、种椰子树、挖地瓜,在山坡上和田野间度过他的童年;而我生长于一个北方小县城,姥姥家奶奶家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村,暑假都是在农村度过的。
如今的我们觉得农村很美好,想要让孩子去农村,最重要的目的有三:第一,是要让孩子与大自然充分亲近,让孩子得到自然的滋养,感受自然与生命最原始的美好;第二,让孩子接近土地,接近在土地上劳作的人,感染到坚毅的品格,洗去城市里的浮躁和娇气,养成独立自强的能力与思维方式;第三,让孩子亲自去劳作,参与粮食与蔬菜的种植,获得劳动乐趣的同时,得知劳动的不易,学会感恩,不失根不忘本。
借鉴《下乡养儿》中天天一家人的经历,理性地想一想,上述三点愿望,不下乡,是不是也可以实现呢?无意中读到冯唐的一篇文章,写他初中的班主任,让他们在春天花儿都没开的时候到公园里去找春天,理由是百花齐放的时候到处都是春,而现在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要是能找到春天的痕迹,那才是本事(非原文,仅凭记忆)。冯唐写到这一节的时候,似乎对这位老师颇有微词,我却觉得这老师还挺有智慧的。在我生活的小区和街道里,从树木抽出第一枚嫩芽开始,春的气息,倒是十分容易被捕捉到的。光秃秃的树枝上泛起了绿点儿,发芽了,长叶了,拱出花苞了,开花了,哦,原来这棵树开白花,那棵树开紫花,这是什么花儿?不认识啊,去问问……花谢了,撒了一地,花瓣很漂亮,是椭圆形的……有一天,似乎是一夜之间,整树的海棠花都落没了,地上的花瓣儿也全被风吹没了,剩下了绿油油的叶子,我和四岁半的儿子愣愣地看了好一会儿,怅然……
城市冲击了人们与自然家园的连结,也带来了很多便利。城市建设者们在城市中保有自然生态,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想在孩子小的时候,也可以启发他去参与这个思考。我们全家都特别喜欢往野外跑,不管是去农村亲戚家住几天,在泥里打滚,还是去爬山,去森林里徒步,但这不是生活的常态,而只是游玩。在生活的常态中,我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每日生活来往的环境中,寻找到自然之美,学会发现,而后学会享用这种美,再然后学会珍惜和爱护这种美。而不是人为地营造一个世外桃源给他,让他在短暂醉氧的状态下浸润之后,再回到日常环境中来,更加嫌弃自己所归属的地带。需要花团锦簇铺天盖地地围着你,你才能感受到自然,那……这感受力得有多迟钝啊,是吧。
在读书会上有人问到,真的非得下乡不可吗?冯丽丽回答,当时全家陷入了一种困境,是需要调整一个环境来寻求转变的,至于普遍的意义,下乡与否不是关键。我非常理解他们在当时的选择,也为他们感到庆幸。至于我们自己,在“大自然帮我们带孩子”之前,还是谁的孩子谁自己带好比较稳妥。

让孩子亲自生活
而谈及培养孩子坚毅品格、自立能力以及感恩品质之种种,又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在《下乡养儿》之中,我所深深体会到的两点:一是要“让孩子亲自生活”,二是父母的焦虑会传导给孩子,或者说父母的担忧无异于一种诅咒。书中写到乔老师布置家务劳动给天天,天天的爸爸妈妈常常会提出孩子太累了,或者孩子太小了,这个事情她做不了,事实上孩子每件事都做了,而且做得很好。印象最深的还是爸爸妈妈都要到城里去办事,留天天一个人在家,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过爸爸去外地,妈妈去出版社校对夜里才回来的经历,那时候天天已经把自己照顾地很好了。这一次爸爸在家里,要跟着妈妈一起出门,就千般的不愿意,万般的不放心,一再提出要留在家里陪孩子,最后还是不情愿地离开了;回家之后,天天平安无事,天天妈妈问:“怎么样?天天是不是比你想的能干?”这位爸爸还是说:“那我也不放心天天一个人在家。”
唉。这位爸爸,大家是不是都似曾相识呢?我说过《下乡养儿》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常用话题。我不知道多少次对我家的熊先生说:你就像天天爸爸一样的,过分焦虑!可知道你的这份焦虑全都传达给了孩子,让他担心、害怕、觉得自己不行……不过很难得的是,作者夫妻俩感情非常好,虽然爸爸的焦虑已经有些过分,妈妈却很理解,或者应该说是谅解,认为这是细心和体贴,还深深地为此而感到幸福(这一点也是我们这些当妻子的人需要学习的)。
这本书的优异之处,就在于作者的诚实,坦率面对自己内心的软弱和动摇,如实地描述事情的本来面貌,做到这一点太不容易。尤其是为人父母的,不管你学习过多少育儿理论,不管你认为自己有多么理性,完全理性了,那还是父母吗?每当书中写天天的爸爸妈妈和乔老师产生矛盾、需要调和的时候,我都看得惊心动魄,热泪盈眶,那分明是我的理性和感性在相互撕扯。
就如乔老师所说的,孩子是一棵小树苗,在我们成人大树的遮挡之下,无法成长为参天之材。在读书会的现场,很多妈妈都分享了自己生活中与孩子的小事,印证了放手与信任会换来孩子令人惊喜的成长,孩子的能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然而我还想补充的是,让孩子亲自去生活,不仅仅是带着他去体验各种劳动,让他在家里承担一些家务那么简单。所有开放给孩子的场所,不管是亲子农场、亲子烘焙亲子手工场所,其实都是虚拟的社会环境,那不是真的,也许孩子真的能够学会这样劳动的技术了,但生活还包含其他的方面,包含了与人的交往、冲突,被人拒绝与不喜爱,以及做事情方式的选择和取舍。在分享会上,来自华德福平台的刘宁老师说的一番话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不是让妈妈们都去学儿童发展心理学,都去研究1岁该干什么家务,3岁该干什么家务。那都是形式上的意义,实质的意义就是让孩子自己去生活,该由他自己完成的,家长不必代劳。而家长本身,尽情地,舒适地,自然地,快乐地,把自己投身到生活中去。在一个家庭中大家各行其是,都把对方当成正常自然的人,就好了。
要不是让孩子亲自去生活,不让他去品尝苦涩,他又如何得知生活的甘甜?
在分享会上,这个话题也确实盘旋了很久,每个妈妈都似乎有话说。我又联想到龙应台的一篇文章,她写自己的大儿子安德烈21岁,在香港读书。她出差到香港,与朋友约在咖啡厅谈话,儿子也在旁边。谈话时间很长,龙应台去了几次洗手间,每一次她去之前都特别自然地问儿子:你要不要去洗手间?终于安德烈忍不住了,问:妈妈,你这样问我,是怕你不带我去,我会尿裤子吗?龙应台无言以对。
看到自己的影子吗?其实不是每个母亲都如龙应台,或者都如冯丽丽一般,可以剖开自己去检讨的,那是很痛的。不过如果你不习惯这样的痛,那么孩子与你之前,也许会有一个或大或小的结,会痒。
关于育儿路上的弯路与失败
在分享会上我提到自己的一段经历。我的儿子小闹是9月底出生的,上学要晚一年,我们没着急送他上幼儿园。去年春天,在我家待了3年多的婆婆,身体越来越不好,她是南方人,在北京的冬季和春季极其不适应。我们经过商量,孩子马上3岁半了,得送到幼儿园去了,让奶奶回老家休养身体。
结果小闹从3月1日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每天早上哭,哭到了6月份。这其中我多次到幼儿园了解,老师都说,虽然早上哭,但他白天情绪挺好的。只是他不爱跟小朋友一起玩。6月份去园里听了一次公开课之后,我对幼儿园的教学产生了一些意见,于是跟熊先生商量,要给小闹换幼儿园。结果熊先生当头就问:你保证不是像天天的那种情况?如果是那样,你打算要换几次幼儿园?我当然不是很能保证,扪心自问,如果我的确对幼儿园教学有意见,而小闹每天不是这样哭闹,我还坚持换吗?答案是很含糊的。但是现在,两项相加,我的直觉告诉我必须换,于是我拍着胸脯说:我保证。
然后我们就给小闹退园了。7、8月份在家里休息,9月份去了一个新的幼儿园,一直上到现在快一年了,小闹适应的很好,在班里交了很多好朋友,老师也很喜欢他。我很欣慰,松了一口气。
我讲完自己的这段经历,冯丽丽很赞许地说我不因为读了书就害怕重复同样的失败,这叫勇于失败。
在这里我还想多说两句,关于我们如何看待,或者如何使用育儿书。我们常见的育儿书是“成功”书。一种是作者的孩子已经成功了(上了哈佛,上了清华等),她就来讲,我的孩子是如何养育的,我们读书是这样读,我们弹钢琴是这样练的,有些书事无巨细,写的都是我们育儿日常会遇到的事情,似乎现成的成功经验拿来就可用;另一种是作者乃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十分权威地告诉你,你要想那样就得先这样。
可是《下乡养儿》却属于另一种,似乎是一种“失败”书。作者写了我们如何如何失败,在尝试的过程中又再次遭受了什么失败。其实作者传达的不是成功或者失败,而仅仅是如实地写出一段经历:我是这样的。
这让我联想起前几年曾经掀起一点波澜的一本书《虎妈战歌》。那时候“虎妈”成了一个代名词,来形容那种对孩子非常严苛的妈妈。很多人讽刺或者不赞同虎妈,但是我很惊讶的是这些不赞同的人里,只有很少数是真正读了这本书的。我读过这本书,才知道,作者蔡美儿本身并非是来宣扬她的方式的,这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一本“失败”书。她讲述了如何培养大女儿,而大女儿也沿着她设计的轨迹在成长,然而同样的方法,用到小女儿身上,是完全不奏效的。最终小女儿拒绝配合,并且与她的关系紧张,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坚持。后来怎样了,书中也没有写,至今我还不知道蔡美儿的两个女儿都如何了。
蔡美儿的这本书,也写得十分坦率。她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她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实施,在这其中的得与失,都付诸笔端。在她的身上,我也看到自己的影子,也看到自己父母的影子,能够理解一些父母的想法,也能够去思考一些自己的做法。但是很多人光凭书的简介就下判断,以为这是一本宣扬严苛教养方式的书,错过了照一照镜子的机会,真是十分可惜。
至于勇于失败的说法。我想起一次跟朋友聊天,我说,如今的父母都生怕自己的孩子会走弯路。这个朋友说:什么是弯路?这要看你的终点是哪里,如果以生命的尽头为终点,那么没有一条直路,也没有一条弯路。
所以,什么是成功又什么是失败呢?我们是否还是那么害怕走弯路?
关于在养儿的过程中,妈妈自己的成长
这一部分,是在读书会上的意外收获,因为这是我在读书之时没有想到的。
的确,作者毫不讳言地说,她自己是有社交恐惧症的。在分享会上她还特别坦率地说,自己自卑、内向,对孩子小时候的性格有影响。然而现场你可以感受到她的亲切自然,虽然不是那种哈哈大笑的开朗,但是安静之中自有一种明朗,态度很从容也很自信。
有人就问,是不是天天的转变,也影响了你?冯丽丽的坦率又来了,她说:天天自从乡下回来以后,真的改变非常大,不仅学习成绩不错,人也非常乐观开朗,有很多的好朋友,还在课外担任了很多学生会之类的工作。但是她的进步她的成功,于我就像是看电影一样,真正能够催生我本身转变的,还是我自己的经历。
她谈到书中所写的,为了大黑狗与跟东东的妈妈打架,发现了自己的泼妇潜质,竟然如同一个惊喜:原来我也可以。当然,还有很多她没有细谈的经历。
真的,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另一个很深的感触就是,这天天的爸爸妈妈,人际交往能力也确实挺一般的。比如最初,天天与东东的各种矛盾,一会儿好了,一会儿被欺负了,天天的爸爸妈妈所采取的处理方式,在我看来都挺值得商榷的,都能看出来是拙于与人交往的体现。
随着日子过去,经历了很多的事情,有很多矛盾要面对,这位妈妈也成长了。并非由于她是天天的妈妈而必然跟着成长,而是由于她亲身经历了,亲自遭遇了挑战而成长。尽管这些经历又与孩子是分不开的。
我想说的是,妈妈们,也需要亲自去生活,实实在在的。并不能期望孩子的成长就必然为你带来什么,也许有一天,孩子的步伐太快,会把你远远落在后面。
我看到很多的妈妈对各种育儿理论、育儿书籍、育儿机构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学习是为了孩子,提升自己也是为了孩子。其实妈妈本身作为一个生命,你的使命也还没有完成,这样说,应该不会有人反对吧。作为一个人,自身的成长与进步,是出生到死亡,一刻都不应该停歇的。妈妈希望跟孩子共同成长,或者希望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给孩子,那当然是非常好的。但是妈妈需要自己亲自去生活,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而不是成为为孩子服务的依附体。育儿不如先育己,因为你就是孩子的环境,你所过的生活就是孩子所受的教育。
冯丽丽的进步与天天的进步是水乳交融相互促进的,同时又是平行发展的,这让我由衷地高兴。再次敬佩的,是冯丽丽本人对这种进步的清醒认识。
说是一篇小文,一不小心写了这么多,连我自己都不耐烦了。最后想说的是,文中提到了很多赞扬冯丽丽的话,其实她出这本书,并非给人当“楷模”的,也并不是吹捧自己的成功;我想她本人也无意做什么“模范”。我只觉得她就是特别真实存在的一个普通妈妈,也绝无吹捧她的意思。我所赞叹的是她承认自己、面对自己的勇气,这背后需要非常巨大的人格力量来支撑。我觉得任何人,也许你比她优秀一百倍,但是如果能够有这份自省的能力,就还会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永远相信,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