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男写的诗凭什么让诗仙李白自叹不如?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9 11: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1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不得而知。
虽然有“但品鸡蛋美味,何用识下蛋母鸡”的说法,但这首诗的作者崔颢实在是一个有必要加以了解的人。
崔颢,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开元十年(722)或十一年进士及第。《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其中三分之一描写妇女生活。《河岳英灵集》评崔颢其人其诗曰:“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旧唐书》本传云:“有俊才,无士行,好蒱博饮酒。及游京师,娶妻择有貌者,稍不惬意,即去之,前后数四。”李肇《国史补》记载:“崔颢有美名,李邕欲一见,开馆待之。及颢至,献文,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起曰:‘小子无礼!’乃不接之。”崔颢是否跟李邕见过面,李邕为何崔颢诗中有“十五嫁王昌”一句便加以斥责不予接待,学术界都有不同说法。但是,综合各种记载看,崔颢是个“渣男”类型的才子,大致是可以确定的。
2
前人赞美这诗意境“宽然有余,无所不写”(谭元春《唐诗归》)、“意境宽然有余”(纪昀《瀛奎律髓》)。但实际上,我认为诗中所表达的,两个词足以概括:孤独,乡愁。
前四句主要表现孤独,后四句主要表现乡愁。孤独时遐想古人,仰望天空;思乡时远眺山川,俯瞰洲渚。
这首诗的意境、基调都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相像。不同之处是:这首诗有着丰富的色彩,黄(鹤)、白(云)、绿(芳草),明亮(晴川历历)的色调;而《登幽州台歌》没有色彩,只有孤独和悲伤。两者的区别,有点像彩色照片和黑白照片。
3
金圣叹关于崔颢创作《黄鹤楼》情形有绘声绘色的叙述:“……他何曾是作诗,直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于是立起身,提笔濡墨,前向楼头白粉壁上,恣意大书一行。既已书毕,亦便自看,并不解其诗好之与否,单只觉得修已不须修,补已不须补,添已不可添,减已不可减,于是满心满意……”(《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金圣叹的看法,其实跟纪昀的意见如出一辙,纪昀说崔颢的《黄鹤楼》是“偶尔得之,自成绝调”(《瀛奎律髓汇评》)。
4
关于这首诗的评价,可以说是交口称赞。其中评价最高的是宋代著名评论家严羽和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严羽称赞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沧浪诗话》)沈德潜说它“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集》)。
更多的人是指出这诗的好处。例如:
刘辰翁《唐诗品汇》:滔滔莽莽有疏宕之气。
方回《瀛奎律髓》: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
王夫之《唐诗评选》:鹏飞象行,惊人以远大。
纪昀《瀛奎律髓》:此诗不可及者,在意境宽然有余。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意在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意境宽大,跟诗句中表现的时空悠久广大有关,跟词语意义的适度空泛有关,也跟丰富的色彩、明亮的色调表现出来的忧而不伤的情绪有关,还跟词语的错综对应有关——“历历”表现后边出现的“汉阳树”,而“萋萋”则表现前边出现的“芳草”。
5
这首诗之所以家喻户晓,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是:李白表示过赞叹。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唐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云:(略)。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凰台》诗。”《唐才子传》记载:“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这种记载,我认为属于典型的趣闻轶事,李白的话,可能只是随口一说,不必太当真。至于后来他写的《金陵登凤凰台》和《鹦鹉洲》有模仿、挑战崔颢《黄鹤楼》的意思,这也是诗人雅兴,把它们当作李白欣赏崔颢这首《黄鹤楼》的表示就可以了。
因此,像纪昀、王夫之那样非要在崔颢与李白作品之间分出个高下优劣(纪昀认为《黄鹤楼》比《鹦鹉洲》好,王夫之认为《黄鹤楼》不如《登金陵凤凰台》),其实都有点多余了。我更认同王琦的态度,他认为李白诗集中的《入清溪行山中》二首中的第一首是崔颢所作,原题《入若耶溪》。李白、崔颢有一部分诗歌的风格真的很相似。
2018-8-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